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的原因就是失去了百姓的拥护。 | B.孟子认为对百姓要供其所需,因势利导,不能违背百姓的意愿,以免失去民心。 | C.孟子认为百姓就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喜欢仁政,能实行仁政才是统治者的最高追求。 | D.孟子认为所有的统治者都如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样的不行仁政而想称霸天下,但终究是得不到的。 | 2.这段话孟子强调的是什么思想?联系实际有什么现实意义? |
答案
1.D 2.孟子强调的是“仁政”思想。孟子这种顺民思想就现在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果统治者不行仁政,处处与民作对,只求统治者利益,不顾百姓生活安危,终究会“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
解析
1.D(方中并没说是“所有的统治者”); 2.孟子强调的是“仁政”思想。孟子这种顺民思想就现在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果统治者不行仁政,处处与民作对,只求统治者利益,不顾百姓生活安危,终究会“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拥护;失去人民的拥护,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的拥护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不过这样罢了。人民归向于仁政,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让让百姓有时间种粮食,官方减轻他们的负担,百姓才能能够富起来。 | B.孟子举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例子,说明了统治者向百姓索取要讲究时间性。 | C.孟子认为如果百姓的粮食象水火一样多,那么百姓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仁爱之心。 | D.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制民之产,百姓物质富有的的重要性。 | 2.孟子在这段文字阐述的是什么道理?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文公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使百姓懂得伦理关系。 | B.“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说的是“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在下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 C.孟子认为良好的政治比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奉行孟子的思想第先抓政治,后推行教育。 | D.两段文字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一部分。 | 2.在这两段中孟子强调的是什么观点?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 |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也。鹄 毛 物 多 相 类 者 吾欲 买 而 代 之 是 不 信 而 欺 吾 王 也 欲 赴 他 国 奔 亡 痛 吾 两 主使 不 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注:鹄:读hú,指天鹅。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尚德缓刑书(节选) (汉)路温舒 臣闻齐有无知①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②,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③,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④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⑤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⑥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注:①“无知”春秋时齐公子,“骊姬”晋献公宠姬,“诸吕”汉代吕后等人,以上诸人均为专权作乱之人。②“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③“内恕”句义为用宽恕的情怀对待全国各地的百姓。④“昌邑”人名,汉武帝第五子。⑤“大将军”指汉代大将军霍光。⑥“盛服先生”指儒生。一说为“盛服先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省刑罚,通关梁省:反省 | B.昭帝即世而无嗣嗣:子孙 | C.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昭:表明 | D.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赖:仰赖 | 小题2: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善于用史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祸变往往是上苍为圣人开辟道路而产生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开篇连续用了三个史例来加以说明。 | B.文章第一自然段叙说孝文帝继位以后能深谋远虑,以仁德治理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社会安定,论证“尚德缓刑”之必要性,体现了文章论证有力的特点。 | C.作者认为每一个刚刚登位的国君都应该纠正前代的错误做法,精简繁文,使政通令畅;清空监狱,解除牢狱之灾。这样既符合民情,又顺应天意。 | D.作者尊重历史,立足客观现实,对当今皇上既肯定其登位是顺应天道,更劝诫其应借鉴历史教训,表达了希望皇上用“仁德”治理社会的恳切之心。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