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郭逵,字仲通,其先自邢徙洛。康定中,兄遵死于敌,录逵为三班奉职,隶陕西范仲淹麾下。仲淹勉以问学。方议取灵武,逵曰:“地远而食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逵,字仲通,其先自邢徙洛。康定中,兄遵死于敌,录逵为三班奉职,隶陕西范仲淹麾下。仲淹勉以问学。方议取灵武,逵曰:“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未几,泾原任福以全军没,人服其先见。陈执中安抚京东,奏为驻泊将。执中与宾佐论当今名将,共推葛怀敏。逵曰:“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执中始怒,居数日,问曰:“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曰:“喜功徼幸,徒勇无谋,可禽也。”执中叹曰:“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为真定兵马监押。保州卒叛,田况遣逵往招之。逵与乱者侍其臻尝同事范仲淹,驰至城下,示以旧所佩紫囊。臻识之,即与其党韦贵、史克顺皆再拜,邀逵登城。既见,申谕祸福,众或疑不即下,曰:“若降,恐不免。”逵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论功加阁门祗候、环庆兵马都监。庞籍镇河东,俾权忻州。契丹来求天池庙地,籍不能决,以诿逵。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檄报之,契丹愧伏。种谔受嵬名山降,取绥州,夏人遂杀杨定。朝论以边衅方起,欲弃绥。逵曰:“虏既杀王官,而又弃绥不守,见弱已甚。且名山举族来归,当何以处?”既而夏人欲以塞门、安远二砦来易,朝廷许之。逵曰:“此正商于六百里之策也。非先交二砦,不可与。”遣其属赵离、薛昌朝与夏使议,唯言砦基,离曰:“二砦之北,旧有三十六堡,且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虏使惊不能对,乃寝其请。逵忱慨喜兵学,神宗尝访八阵遗法,对曰:“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尔。”因为帝论其详。在延安,使以教兵,久不就。逵择诸校习金鼓屯营者六十四人,使人教一队,顷刻而成。尤善用偏裨,每至所部,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故临阵皆尽其技。卒。辍视朝一日,赠雄武军节度使。 (节选自《宋史•郭逵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论以边衅方起 以:用。B.乃寝其请寝:止息。 C.神宗尝访八阵遗法访:询问。 D.因为帝论其详因:于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逵“有先见之明”和“做事精细”的一组是 A.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 逵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 B.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 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 C.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 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 D.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主—法尔 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逵的祖先是从邢州迁居洛阳的,他任三班奉职时,属范仲淹管辖,范仲淹经常勉 励他读书学习。 B.保州叛乱时,郭逵与叛将侍其臻同为范仲淹同事,他以故交身份人城,申明利弊, 以身为质,最终使叛军开城投降。 C.绥州事件中,朝廷曾想要放弃绥州,郭逵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王朝官员已被杀, 若再抛弃绥州就太示弱了。 D.郭逵精通兵法。他曾经选择几十名熟习号令和屯营扎寨的校官,让每人教练一队士 兵,很快便训练成功。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乏,故临阵皆尽其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8、A 9、B 10、B 11、(10分) (1)你凭什么了解葛怀敏不是名将而会败坏了朝廷的大事呢? (2)让各人自己报说所擅长的技能,闲暇时间就翻阅查看,所以临阵作战都能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技能。 |
解析
8.A(“以”,应为介词,意思是“因为”。) 9.B(A项“逵请以身为质”是取信于人的义勇;C项“且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是赵禼所说;D项“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尔”是对兵法的论述。) 10.B(“同为范仲淹同事”应为“曾经一同侍奉范仲淹”。) 11.(10分) (1)“何以”“败”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2)“能”“按”“尽”各1分,大意3分。共6分。 【参考译文】 郭逵,字仲通,他的祖先自邢州徙居洛阳。康定年间(1040),他的兄长郭遵在对敌作战中阵亡,朝廷因此录用他做三班奉职,隶属于陕西的范仲淹麾下。范仲淹勉励他读书学习。当时正讨论夺取灵武城的事,郭逵说:“此地遥远,粮草供应不上,而且此城很大而我方士兵不多,攻夺灵武看不出对我们有利。”不久,泾原人任福攻打灵武时全军覆没,人们都佩服郭逵的先见之明。陈执中任京东安抚使时,奏请调郭逵任驻泊将。陈执中曾与宾客助手谈论当代名将,他们都推崇葛怀敏。郭逵说:“葛怀敏这样的人太容易对付了,有一天必会坏了朝廷的大事。”陈执中听后开始很生气,过了几天问道:“你凭什么了解葛怀敏不是名将而会败坏了朝廷的大事呢?”郭逵说:“侥幸取胜,好大喜功,有勇无谋,因此可以断定。”陈执中叹道:“你真的精通军事啊,葛怀敏已经兵败了。”任真定兵马监押。保州士兵叛乱,田况派郭逵前往招抚叛军。郭逵与叛乱的侍其臻曾经同为范仲淹部下,他骑马飞驰到保州城下,用旧时佩戴过的紫袋让侍其臻看。侍其臻识得此物,便与同党韦贵、史克顺等都来拜见,并邀请郭逵登城。见过之后,郭逵向他们申明利害,众人有的疑惑不决,说:“若投降,恐怕也不免死罪。”郭逵便请用自己做人质,于是叛军开城门投降。郭逵因功升任阁门祗候、环庆兵马都监。庞籍镇守河东时,使郭逵权知忻州。契丹人来要求天池庙一地,庞籍不能决定,把此事推诿给郭逵。郭逵寻访到一个太平兴国时的旧木椟,证明此地本为宋国土地,于是发文书回答契丹,契丹人羞愧地服输。种谔接受西夏人嵬名山的投降,夺取绥州,西夏人因此杀了杨定。朝廷讨论因为边境战争正在兴起,想要放弃绥州。郭逵说:“敌人已经杀了王朝的官吏,而如今又抛弃绥州不守,太示弱了。而且嵬名山举族来投奔,又将怎么处置呢?”后来西夏又要用塞门、安远两寨来交换绥州,朝廷同意。郭逵说:“这正是当年秦国许楚国商於六百里的计策,若不先交出二寨,就不可能给绥州。”并派部下赵禼、薛昌朝同西夏使者谈判。西夏使者只讲寨基,赵禼说:“二寨北面,原还有三十六堡,而且以长城岭为分界线,西平王祥符(1008—1016)时所写的文书如今还在。”西夏使者惊讶得答不上话来,因此取消了换地的要求。郭逵为人慷慨,喜欢军事。神宗曾向他询问孔明八阵遗法,他回答说:“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阵形,此八阵也只不过是奇正相生的一种兵法罢了。”于是为皇帝讲述详情。在延安时,派人以八阵法教练士兵,长期没有成效。郭逵便选择几十名熟习号令和屯营扎寨的校官,使每一个人教练一队士兵,很快便练成了。他尤其善于使用偏将,让各人自己报说所擅长的技能,闲暇时间就翻阅查看,所以临阵作战都能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技能。去世时,皇帝为他停止上朝一天,追赠他为雄武军节度使。 |
举一反三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①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②,施及于萌隶③,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④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⑤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国策•乐毅报燕书》) 【注】①乐毅原是魏国臣子,奉魏王命令出使燕国,受燕昭王赏识,留在燕国当官。②庶孽:即庶子,妻生之子。这里指王子、王孙。③萌隶即百姓。④鸱(音痴)夷:皮口袋。⑤离通“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捐燕而归赵捐:舍弃、丢下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数:列举 C.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擢:选拔 D.唯君之留意焉唯:惟独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称于后世不谋于父兄 B.而使骑劫代之将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 C.复收七十城以复齐故敢以书对 D.臣以所学者观之臣之所大恐也 11.下面六句话,分作四组,全都是表现乐毅和燕惠王之间矛盾一组是 ①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②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③而以身得察于燕④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 ⑤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⑥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C.③⑤⑥ D. 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人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而后惠王深感后悔,所以在给乐毅的信中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B. 乐毅认为自己庸碌无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杀身之祸,所以逃到赵国,但后来燕军失败,自己原来的功绩付之东流,因此也十分后悔。 C. 乐毅认为先王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来到燕国接受考察,从而得到先王的赏识与提拔。 D. 乐毅认为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而自己早已预见到这一点,于是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4分) (2)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3分) (3)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顺治二年,奉父还里。九年, 成进士,授国史院检讨。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忧。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于夏峰, 负笈往从。康熙十七年,授翰林院侍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 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 “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 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 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疏言:“苏、松土隘人稠, 而当大省百馀州县之赋,民力日绌。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淮、扬、徐三 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未俟诏下,斌赴诸州县察赈。疏闻,上 命侍郎素赫助之。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 焚香送之。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 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 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 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 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 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注」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注」登闻鼓: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中央申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挈斌避兵浙江衢州 挈:带着 B.言行或相悖 悖:错误 C.遮道焚香送之 遮:拦阻 D.愆过丛集 愆:罪过,过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闻容城孙奇逢讲学于夏峰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的愿 B. ①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降调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 ①上为太子择辅导臣 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 ①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 ②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斌非常孝顺。在顺治二年,他侍奉父亲回到家乡,后来又因为父亲年纪大了而以生病为 理由请求辞官,父亲去世后他又为父亲守丧到期满。 B.江宁巡抚空缺,朝中大臣已推荐了合适的人选,但皇帝认为汤斌和其他凭借道学出名的 人不一样,他有操守,因而让汤斌担任了江宁巡抚。 C.淮安、扬州两府遭受水灾后,余国柱认为第二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但汤斌派人重新察 看后认为并非如此,于是上书请求搁置余国柱的奏议。 D.汤斌深得民心。他将要前往京城担任太子的辅导大臣,吴地百姓哭泣挽留,没有成功, 于是停市三天,拦路焚香为汤斌送行。 12.文言文翻译(共3小题,8分) ①.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3分) 译文: ②.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3分) 译文: ③.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2分) 译文: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邪?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审:判断,辨别 B.而亦无颠危之患危:危险,祸害 C.间诣余言诣:拜访,探问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第:只,仅止 9.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天下其谁非盲也其孰能讥之乎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不盲者之尽盲”的一项是()(3分) ①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②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③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 ④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⑤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 ⑥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 A.①③⑥B.③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11.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 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①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②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13.用“/”给下面划线的部分断句。(4分)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令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击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干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审堂下之阴 审:察看 B.军惊而坏都舍 都:都城 C.守法弗变则悖 悖:背谬 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有过于江上者 乃设九宾礼于廷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化和其已不适用于今时这两个角度,对“先王之成法”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了否定。 B.“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墨守成规、拘泥古法的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本文运用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时,在写法上都是先叙述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评论故事本身,最后引出要讽喻的事理。 D.本文围绕“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多方说理,反复论证,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1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5分) |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也。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太宗在藩,引入幕府,数从征伐,累除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渐蒙恩遇,参预谋议。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迁左卫将军,以功进封潞国公,赐邑千户,寻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时将讨吐谷浑伏允,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君集及任城王道宗并为之副,平吐谷浑而还。十一年,与长孙无忌等俱受世封,授君集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明年,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遇,方始读书。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 高昌王麴文泰时遏绝西域商贾,太宗征文泰入朝,而称疾不至,诏以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及军至碛口,而文泰卒,其子智盛袭位。智盛计无所出,遂开门出降。君集分兵略地,遂平其国,俘智盛及其将吏,刻石纪功而还。君集初破高昌,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将士知之,亦竞来盗窃,君集恐发其事,不敢制。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中书侍郎岑文本以为,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遂上疏祈免。疏奏,乃释。 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快快。十七年,张亮以太子詹事出为洛州都督,君集激怒亮曰:“何为见排?”亮曰:“是公见排,更欲谁冤!”君集曰:“我平一国,还触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攘袂曰:“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亮密以闻,太宗谓亮日:“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若以属吏,君集必言无此。两人相证,事未可知。”遂寝其事,待君集如初。寻与诸功臣同画像于凌烟阁。 时承乾在东宫,恐有废立,又知君集怨望,遂与通谋。君集子婿贺兰楚石时为东宫千牛,承乾今数引君集入内,问以自安之术。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衅以图之,遂赞承乾阴图不轨,尝举手谓承乾:“此好手,当为用之。” 及承乾事发,君集被收,楚石又诣阙告其事。太宗亲临问日:“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①验耳。”君集辞穷。太宗谓君集日:“与公长诀矣,自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因欺欷下泣。遂斩于四达之衢,籍没其家。君集临刑,容色不改,谓监刑将军日:“君集岂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尝为将,破灭二国,颇有微功。为言于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由是特原其妻及一子,徙于岭南。 (《旧唐书.列传第十九》) [注]①鞫:审讯、查问。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典选举典:掌管 B.素无学术学术:系统而专门的学问 C.君集被收收:拘捕 D.遂寝其事寝:止,不再追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侯君集“好矜夸”的一组是() ①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 ②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 ③此好手,当为用之。 ④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 ⑤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衅以图之。 ⑥然尝为将,破灭二国,颇有微功。 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太宗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过程中,侯君集出谋划策,贡献很大,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B.侯君集认为自己平定西域有大功,回来却“触天子大嗔”,心中很不痛快,于是萌生反叛的想法。 C.侯君集主动通过自己女婿与太子李承乾搭上关系,密谋反叛,结果被自己的女婿告发而被抓。 D.侯君集临刑前颜色不变,视死如归。他乞求保全一子,还能有人祭祀。唐太宗于是免除了侯君集妻子和一个儿子的死罪。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 (2)因攘袂曰:“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