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选自《韩非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败:打败
B.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田:打猎
C.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因:因为
D.拔拂今日之死不及拔拂:免除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从晋文公作战回来先封赏雍季而后封赏舅犯的举动,以及听到晋文公对群臣的释疑,从而得出了“文公之霸也,宜哉”的结论。
B.有人认为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提问,文公问的是“以少敌众”,雍季回答却是“以后一定不再上当”,借此说明对雍季的封赏是不恰当的。
C.有人认为舅犯所说“不嫌欺诈多”的话,不是指欺诈民众,而是指欺诈敌人。但晋文公却混淆了民众和敌人的区分。
D.舅犯前有正确的言论,后有战胜的功劳,结果,舅犯兼有二功却排在雍季后面,雍季没有一点功劳却排在前面受赏。这说明晋文公不懂得正确行赏。
小题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
(2) 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
答案

小题:C
小题:D
小题:见译文
解析

小题:因:根据
小题:“这说明晋文公不懂得正确行赏。”错,原文是“仲尼不知善赏也”。
小题: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晋文公准备和楚军作战,召来舅犯询问说:“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讲究礼仪的君子,不嫌忠信多;战场上兵戎相见。不嫌欺诈多。您还是使用欺诈手段罢了。”文公辞退舅犯,又召来雍季问道:“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雍季回答说:“焚烧树林来打猎,能暂且多猎取些野兽,以后必定再猎不到野兽;用欺诈的手段对待民众,暂且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以后民众就不会再上当了。”文公说:“好。”辞退了雍季。文公用舅犯的谋略和楚军作战,结果打败了敌人。回来后用封爵行赏,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群臣说:“城濮的胜仗,靠的是舅犯的计谋。采用了他的计谋,却把他摆在后面,行吗?”文公说:“这不是你们能理解的。舅犯的主张是权宜之计,雍季的主张才是符合长远利益的。”孔子听到后说:“晋文公称霸是完全应该的啊!他既懂得权宜之计,又懂得长远利益。”
有人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提问。凡是回答问题,要根据问题的大小缓急而作相应的回答。提的问题博大。却用狭小事理去回答,明君是不能接受的。现在文公问的是“以少敌众”,回答却是“以后一定不再上当”,这不是针对问题作出的回答。再说,文公也不懂得权宜之计,又不懂得长远利益。打仗如果取胜,就会国家安全,君位稳定,兵力强盛,威势确立,即使以后能出现同样情况,也不会比这次胜利获益更大的了,还担心什么长远利益不来呢?打仗如果不胜,就会国家危亡,兵力削弱,君主身死名灭,想免除眼前的灾难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等待长远利益呢?期待长远利益,在于今日战胜敌军;今日的胜利,在于对敌人使用欺诈手段;欺诈敌人,不过是为了长远利益罢了。所以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提问。再说文公又没有理解舅犯的话。舅犯所说“不嫌欺诈多”的话,不是指欺诈民众,而是指欺诈敌人。敌人,是要讨伐的国家,以后即使不再上当,又有什么损害呢?文公之所以先赏雍季,是因为他有功吗?然而用来战胜楚国打败楚军的,却是舅犯的计谋。是因为雍季说得好吗?然而雍季说“以后不再上当”,这表明他并没有讲出什么正确意见。舅犯则已经兼有功劳和正确的意见。舅犯说:“讲究礼仪的君子,不嫌忠信多。”忠诚,是用来爱护下属的;信义,是用来不欺骗民众的。已经注意到既爱护下属又不欺骗民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话呢?但他之所以一定主张采用欺诈手段,因为这是战争汁谋。舅犯前有正确的言论,后有战胜的功劳,结果,舅犯兼有二功却排在雍季后面,雍季没有一点功劳却排在前面受赏。“文公称霸不也是很应该的吗?”正表明孔子是不懂得正确行赏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厉王虐,国人谤王。谤:诽谤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逆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宣:宣传
D.三年,乃流王于彘。乃:竟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告,则***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是障之也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C.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民不堪命矣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公针对厉王的暴虐,大胆劝谏,使得厉王十分生气,于是找来巫师,让他严密监视召公。
B召公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其原因在于“伤人必多”,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召公“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
C召公认为天子执政,应该广开言路,虚心采纳各阶层人士的批评与建议,这样才能做到行事不悖。
D、面对召公的劝谏,厉王却一意孤行,暴虐执政,让百姓敢怒不敢言,最后终于激起民愤,他自己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⑵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不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小题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小题2:孔子以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D东坡:苏东坡,即苏轼。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④鹤骨霜髯(rá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从②揖③题
2.翻译:
①少憩村店
②官为谁
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
④是天佑善人也
3.理解:“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蔡邕听琴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①,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③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④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⑥。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⑦矣。”(《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①吴人有烧桐爨(cuà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②邕(yō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③裁:制作。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将命者:侍从。⑥怃然:惘然的样子。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心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名②屏③潜④却⑤耸然⑥莞然
2.翻译:
①比往而酒已酣焉
②邕素为乡邦所宗
③邕具以告
④此岂为***心而形于声者乎?
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张明善讥张士德
张士城①据苏府②,其弟士德,攘夺民地,以广园囿。侈肆宴乐,席间无张明善则弗乐。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
(选自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
[注释] ①张士诚:元末豪强,曾一度在江苏苏州称王,后为朱元璋所败。②苏府:苏州。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瑞②毕
2.翻译:
①攘夺民地,以广园囿
②侈肆宴乐
③张女乐
④卒亦莫敢谁何
3.理解:“白占许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上文中再找出一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