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山   之   叟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山   之   叟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   之   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鄂:通“萼”,花蕾。 韡:音wěi,繁盛。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其原,数日亦死 归:移回
B.客过而尤之曰 过:指出过错
C.请具砚削牍    牍:书版
D.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诚:确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犹奇于新也    B.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其若是,孰能御之
C.不自怒而怒花,过矣D.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较前大不如。(3分)
(2)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
(3)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3分) 
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
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 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3分) 
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断送掉了。
解析

小题:(过:拜访)
小题:(A第一个“以”是“认为”,第二个是“拿,用”。  B第一个“其”是“它们的”第二个是“如果”。  C句全都表转折,是“却,可是”之意。 D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小题:无 
【文言文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簇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它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选自《元史·谭澄传》)
注:①浮客:客居的人户。
小题1:对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从:跟随
B.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堰:修筑堤堰
C.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以:介词“把”
D.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因:经由、通过

2,4,6


 
小题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官府登记户籍,多以客居的人户登记,等到征收赋税的时候,居民逃散殆尽,官府不得不宽恕百姓。
B.在谭澄的禀奏下,朝廷下令免去百姓拖欠的赋税,私人欠下的钱物,即使时间长了,也只取一倍的利息。
C.中统元年,天大旱,他告诉百姓种田植树,土地都得以充分利用,后来,连续调任,显示其卓越的才能。
D.谭澄因为文武兼备,被元世祖选派前往安定新归附的西南夷罗罗斯,同时兼任宣慰使司事。
小题3:文言翻译与文言断句(10分)
翻译上面文中画线的语句(8分)
(1)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4分)
(2)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4分)
小题4:阅读下面《明史》中的语段,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翌 日 问 濂 昨 饮 酒 否 坐 客 为 谁 馔 何 物 濂 具 以 实 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三游洞记
刘 大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可十二丈可:达到B.适自通州将北还适:刚好
C.山川之胜胜:美景D.美好不外见见:显现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穷山之巅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 乳而下垂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 洞以此三人得名②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 而地得因人以显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 则好游者踵相接也②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小题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3分)
译文:                                                                  
②乃伛俯径石腹以出。(2分)
译文:                                                                  
③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 甫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泝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注]①窭(jù):贫寒。  ②汙:同“污”,污点。

2.4.6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擢河西尉,不拜拜:任职
B.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故事:旧业
C.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鼓吹:宣扬
D.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因:因此
小题2:下列各句,不能分别表现杜甫“放旷不自检”和“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的一组是(   )
A.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B.①甫见之,或时不巾②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亡走凤翔
C.①擢河西尉,不拜②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D.①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②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派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获罪琯获罪相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
C.安禄山叛乱时,杜甫避乱,寄住鄜州的家长年生活艰难,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饿死;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流落剑南,建草堂居住。
D.杜甫在成都受世交节度使严武的优待,但他性格急躁,对严武傲慢放肆,使严武心中怀恨,甚至想***掉杜甫;后出川流落远、湘,在飘泊中去逝。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3分)
(2)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4分)
(3)为诗歌、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壅塞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诎***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之。如此者三,其後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於是报於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 “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於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自至则壅堵塞
B.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牲畜
C.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料想
D.所自视之势过也。错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乡之死者宜矣
B.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
不足以当此大任也
C.有且先夫死者死
彼且胡可以开说哉
D.为王视齐寇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具体表现亡国之主不听劝阻和及其后果的一组是(3分) (     )
A.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B.宋王又怒诎***之
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C.子无辞也
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D.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秦缪公用计让戎主丧失警惕而找准时机偷袭少数民族戎。戎主不听身边人的劝告,中了圈套而被生擒。
B.宋王不分忠奸,听信佞臣的话,竟然次次处死报告实情的侦查人员。逼得一人报告假军情而获得奖赏。
C.齐王自高自大,认为自己的才华超过尧舜。
D.齐宣王喜爱射箭,但箭术无长进,原因是佞臣奉承他,讲假话,使其不知自己拉弓所用的真正力气大小。
小题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相关句子断句。(3分)
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穆,字希文,天台人。永乐四年进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弗受。除御史。仁宗监国,屡上封事。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迁福建佥事。理冤滥,摧豪强。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儿非叔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民呼“鲁铁面”。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还,以疾卒。命给舟归其丧。
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
——节选自《明史·鲁穆传》

2,4,6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析产与侄析:分析
B.穆廉得其实廉:查访
C.坐诉者,系狱久系狱:关押在狱中
D.穆治之不少贷不少贷:一点也不宽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因析产与侄,属于妾子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C.还,以疾卒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时杨荣当国
料大王士卒以当项王乎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能表现鲁穆为人刚直、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   )
①比谒选,有司馈之赆               ②仁宗监,屡上封事
③理冤滥,摧豪强                   ④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
⑤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⑥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
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他们,虽没有答复,却因此名声大振。
B.富民林某遣人毒死亲戚李某,并霸占其妻,李某族人告官,反被关进监狱,直至鲁穆任福建佥事,经过明察暗访,才弄清真相,惩治了凶犯。
C.鲁穆在福建任福建佥事时,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毫不宽恕,因而博得杨荣的赞赏。
D.鲁穆的儿子崇志,历任应天府尹,为官廉洁刚直,有他父亲的风范。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2分)
(2)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3分)
(3)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