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包拯,宇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包拯,宇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包拯,宇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谤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宋史•包拯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第归,***而鬻之。第:只管。
B.寻复有来告私***牛者。寻:不久。
C.出知建昌县。知;了解。
D.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B.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以故河塞不通
D,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侍父母极孝,父母相继亡故后,他在墓前筑草庐而居,终日痛苦丧气,一直不肯离开。
B.包拯为政清廉,处处为老百姓考虑,连妇女孩童都知道他的名字,不畏权贵,在打
击有不法行为的权贵时毫不留情。
C.包拯为国尽忠,直言不隐,多次向朝廷建言献策,甚至把魏征的三篇奏疏献给皇帝
让他作为座右铭和借鉴。
D.包拯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但是对人却很宽厚,总是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知,任……知县。)
小题2:D(A.两个“数”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B.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C.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D.前一个“缘”是“借……的名义”的意思,后一个“缘”是“沿着”的意思。)
小题3:A(原文中的“终丧”是“到守丧期满”的意思,而不是“终日痛苦”。)
文言文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责们。包拯命工式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以刺探边疆情报呀?”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于是无言以对。契丹在边境附近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洺、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都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解州盐法往往给百姓造成负担,包拯前往经营治理,请求朝廷全部进行通商贸易。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又罗列上陈唐代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勤弄虚作假的人。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意趣。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奇异。
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遨:游览,此指“观赏”。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际: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觉而起,起而归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山川相缭,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以前所见的幽泉怪石并没有真正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此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B.作者在第一段中用“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归,起而归”短促紧凑的短句流露出自己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以往所游山水的贬低和否定。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与族姑子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选自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贺知章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知章及徐坚             表:上表推荐
B.侍郎衣冠之选             衣冠:衣着,穿戴。
C.人皆靳之,坐徙工部          靳:嘲笑,奚落
D.令之书壁,望礼之薄          望:埋怨,怨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B.以宅为千秋观而居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与族姑子陆象先善      秦伯说,与郑人盟
D.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B.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C.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D.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知章考中进士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先后担任过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尚书等职务。
B.本文为《贺知章传》,记叙中却插入了薛令之辞官回家之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贺知章当时所受恩宠之深。
C.贺知章不仅诗文精佳,且书法品味颇高,尤擅草隶,他的寥寥十几个字的书法作品被当时人们视为珍宝收藏流传。
D.不论是玄宗还是肃宗,都很赏识贺知章,他不仅有在任时的“一日并谢”的恩宠,也有辞官回家时“帝赐诗”的厚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念父母,顾妻子     顾:怀念B.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表:表扬
C.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D.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小题2: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洎牧以谗诛B.石之铿然有声者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小题3:述作者历引古代一些仁人志士被辱著书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慰问)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穷(完全)知其状。若果荡焉(然)泯焉,而悉无有,乃(正是)吾所以尤(尤其)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是”引起的宾语前置句)。今乃有焚炀赫烈(大火烧得很猛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脂肪)滫瀡(米汤)之具,或以(因此)不给(供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恒常不变)。”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震惊害怕),于是有水火之孽(萌生),有群小之愠(怨恨),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宽阔)诞漫(荒诞),虽(即使)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以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文字学),其为多能(多种才能)若是,而进不能出(超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有好廉名(清廉的名声)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兼词,之于)口,以(因此)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嘲笑人的声音)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私心,顾惜自己的心)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只是)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使……明显、显著)足下之郁塞(抑郁阻塞);然时称道于行列(同等地位的人),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很)恨修己(修养自己)之不亮(明显),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全)为灰埃。黔(形作动,烧黑)其庐,赭(形作动,烧红)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污染);其实(那本质、真相)出矣,是祝融(火神名)回禄之相(帮助)吾子(对人亲热的称呼)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对你的了解),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带来好声誉)也。宥(宽恕)而彰(使……显著)之,使夫蓄(蕴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口);发策决科者,授予而不栗(害怕、战栗)。虽欲如向之蓄缩(本指工作消极,此指畏忌人言)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尔,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相吊(慰问)。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于,与)古,故将(把)吊而更(改变)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缺憾)焉!
足下前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写文章),与在京都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限制)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死生,偏义复词,指“生”),不悉(全面、全部)。宗元白。(选自《古文观止》)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群小之愠    愠:怨恨    B.举为灰埃      举:全部
C.宥而彰之      彰:明显    D.斯道辽阔诞漫  道:道理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①或将大有为焉/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①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哉?
D.①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王参元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思的现象。
B.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借祝贺王参元家失火,赞扬了王参元的人品才能,抨击了小人当道、积毁销骨、社会积弊丛生的现实,揭示了制度扼***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C.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D.柳宗元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强调文章要有思想,为社会服务。他的《捕蛇者说》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贺》文除此之外,还渗透了“祸福相倚”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11.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4分)
(2)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3分)
(3)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是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治:建造
B.以属客而告之属:“嘱”,叮嘱
C.而吾亭适成适:恰好
D.岁且荐饥荐:连续,一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亭于堂之北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句读之不知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洎牧以谗诛
D.越三月,乙卯乃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A.予至扶风之明年B.以为休息之所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D.于是举酒于亭上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