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徐文长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徐文长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徐文长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座,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赀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①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②,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③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④,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⑤,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注:①入帘:指担任考官。   ②本房:考官分房阅卷。   ③他羁:其他事拖累。   ④曲蘖:酿酒的发酵物,指代酒。   ⑤遁情:隐去的真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非时:不按规定时间
B.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   信心:充满自信地
C.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   饵:诱降
D.公后以他事杖***之   杖:用杖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②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B.①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①一知县以他羁后至    ②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D.①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文长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
①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②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③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④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    ⑤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⑥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督胡宗宪欣赏徐文长的才能,就聘请他担任幕僚。徐文长既要胡公以礼相待,又要求行动自由,胡公都一一答应了他。
B.徐文长虽然很有才华,然而命运弄人,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的他只得放纵地饮酒,恣情于游山玩水,走遍了北方的荒漠之地。
C.徐渭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才,只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腐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便潦倒一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作者对他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D.本文选取徐渭生平几件惊世骇俗可歌可佩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奇”,对他的诗歌创作所作的概括,生动隽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座,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A
4.C
5.见译文
解析

1(随自己的意愿)
2(介词,因为  A①代词,根据语境,此处可译为“……的计谋” ②定语后置的标志   B①连词,假如  ②用在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的样子”   D①时间副词,已经  ②时间副词,不久,然后)
3(①是说徐文长参加乡试总不被录取,而他仍性格豪放,无拘无束 ④表明徐文长深得胡公信任  ⑤写徐文长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后便纵情饮酒,恣情山水)
4(徐文长是因为科举考试失意才潦倒一生的)
5.略
附译文:
徐文长是山阴县的秀才,参加乡试总不被录取。他性格豪放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道了他的才能,聘请他担任幕僚。文长与胡公约定:“如果要我做幕僚,要按接待宾客的礼节,可以不按规定的时间自由出入。”胡公都答应了他。徐文长便穿着葛布衣,戴着黑色头巾,行过拱手礼入座,畅谈天下大事,就好像旁边没人一样。胡公非常高兴。胡公当时统领好几个地区的军队,威名震动东南一带,将领同他说话,都要像蛇一样匍匐向前跪着禀事,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的一名秀才,却高傲自若,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办事,随意地谈笑,一点也没有忌讳和担心。刚好捕得一只白鹿,胡公请文长代作贺表。贺表呈上后,世宗皇帝非常高兴。胡公因此更加器重他,一切奏疏公文,都请他代写。
文长对自己的才干十分自负,喜爱出奇计,谈论军事形势大多准确无误。凡是胡公用以诱降汪直、徐海等的计谋,都是和他秘密商议,然后实行的。文长有一次在一家酒楼上喝酒,有几个军卒也在楼下喝酒,喝过酒不给酒钱。文长暗中写了几行字让人迅速报告给胡公,胡公立刻派人将他们绑进营中,全都斩首,全军震动害怕。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胡作非为,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向胡公说起,胡公后来以其他罪名用杖刑将他打死。文长被胡公这样信任的事情很多。
胡公既爱惜文长的才华,又怜悯他多次应试不被录取,当时正逢乡试,凡是被任命为考官的,胡公都暗中嘱咐他们:“徐先生,天下大才,如果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说:“遵命。”有一个知县因为有其他的事耽搁迟到了,到了考期才去拜见胡公,胡公偶然忘了嘱咐他,而文长的试卷恰好分在他的房中,于是又没有被录取。
文长既然在科举考试中不被考官赏识,于是就放纵地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到齐、鲁、燕、赵一带旅行,走遍了北方的荒漠地区。他所见到的奔腾屹立的高山,汹涌澎湃的大海,黄沙卷起如云翻滚,狂风怒号摧弯大树,深幽的山谷,繁华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事物,都一一在他的诗中表现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不可磨灭的豪气,以及英雄走投无路、无处可以立身的悲愤之情,所以他写的诗,像生气又像欢笑,像大水在峡谷里轰鸣,又像种子发芽出土悄无声息,像寡妇在夜晚的哀哭,像游子客居他乡时寒夜而醒。当他放纵心意,就犹如平坦无际的原野;偶尔幽深峭立,幽又像秋天坟地里鬼魂们的窃窃私语。文长眼界高远,认为千古文人都不值一提,自己在当时卓然独步。对当时所谓的达官贵人,诗人墨客,文长都高声地斥责他们,把他们当作奴婢一样,以和他们交往为耻辱,所以他的名声没能传到越地之外去。可悲啊!
有一天,文长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筵席上的一个小物件请求他写一篇文章暗中叫小仆人把纸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用这为难他,文长拿起笔一会儿就写成,写满了整张纸,气韵刚健洒脱,那物件的状态被描述得淋漓透彻,在座的人都大为惊叹。
文长喜爱书法,笔意奔放如同他的诗,苍劲中流露出婉媚的姿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1)《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厉王虐,国人谤王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B.国人莫敢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2:下列句子,属于从反面劝阻厉王“弭谤”的一组是(     )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②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③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④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⑤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⑥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⑦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A.①⑥B.①⑦C.②④D.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写法的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公主要用比喻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向周厉王阐明了不可“弭谤”的道理。
B.本文和课文《勾践灭吴》一样,都体现了《国语》这部史书重在记言的特点。
C.本文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都旨在规劝君主广开言路,纳谏除弊。
D.齐威王欣然纳谏除弊,“战胜于朝廷”;周厉王拒谏残酷弭谤,终被人民推翻——强烈反差的结果,清楚有力地显示出了邹忌和召公谏劝的高下优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书褒城驿壁(唐)
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为来,毂交蹄劘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凡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①劘(mó):磨擦。②鹢(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③矧(shěn):况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
B.庭除甚芜  除: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B以卖州县者乎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     D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四海之大,有几人钦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B.则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
C.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D.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
B.文中"举今州县皆驿也"承上启下,是连接二、三两段的关键,表明天下凋敝与驿站破败事异而理同。
C.文章借题发挥,以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之盛衰,寓议于叙,切中时弊,有小中见大之妙。
D.因官制不善而吏治败坏,因吏治败坏而生民困顿,文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朝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日:“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于是征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于太祖日:“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后从救刘延于白马,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太祖遂与绍相拒于官渡。
七年,从讨袁谭、尚于黎阳。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攸日:“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
能过也。”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资:凭借。
B.事垂就而觉垂:临近。
C.太祖迎天子都许都:定都。
D.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遘:遭遇。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荀攸“深密有智防”的一组是    (   )
①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②攸言语饮食自若
③乃设奇兵复战   ④若急之,其势必相救
⑤遣辎重循河而西     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
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攸祖父去世后,他祖父原来的部下张权请求守卫其坟墓,荀攸怀疑有诈,盘查追问,叔父荀衢醒悟,果然张权是***了人的亡命之徒。
B.建安三年,曹操征讨张绣。荀攸向曹操进言,刘表与张绣互相依仗,最好等待时局变化,诱降张绣。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意见,结果军队失利。
C.曹操征伐刘表,袁谭派辛毗向曹操乞降并请求曹操救援。部将大多认为刘表强大,袁谭袁尚不足为患;荀攸却劝说曹操同意袁谭的请求。
D.荀攸富有才智,曹操经常称赞荀攸外表愚钝而内心聪慧,不自夸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荀攸去世后,曹操一说起他就会流下眼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怀德祠记
宋琬
余读史至韩献子世家,嘉其有存赵武之功。太史公称其为天下阴德,享祀十世,有以哉!卢龙韩氏,盖多君子,而待御西轩先生,以名德闻。考其先,自晋平阳迁居于此。先生起家万历丁丑进士。以御史解组归,累征不起,隐于钓台者三十年。余尝徘徊其下,窃意先生殆古狂狷者流,既已不为世用矣,故放乎山川以自娱。已而过东门之墟,有堂巍然曰怀德祠。询之,则先生之畏垒①。先是,郡城东南,地多污莱。先生用形家②言,建天妃宫于其方,乡人德焉。以其余材作室,肖先生之像而祀之。他如置学田以赡贫士,输囷廪③以活饥人,掩骴施槥④,哺糜授药,父老至今能言之,相与咨嗟涕泗。过其下者,辄流连不能去云。
宋子曰:“呜呼!贤者之系人家国,岂不重哉!昔者,臧文仲殁,鲁人哀之。子皮之死,子产叹其无与为善。先生抱经世之略,不获用于世,退而为德于乡,岂望后人之俎豆我哉!而夷考卢龙自庚午被创以来,问当时阀阅之家今尚有存者乎?非若敖之馁,则栾盈之败,甚且有污潴其宫室者。而先生之子孙,独能保世滋大,蔚有令闻,不亦駸駸⑤乎献大夫之遗烈哉!且夫先生悬车⑥之岁,在神宗之中年,上恬下熙,灾变罕有。然而岁一不登,辄忾然忧之。今卢龙之可忧者,非一端而足也:士有荡析之悲;氓有采葍⑦之困;千金之家,有丐于市者矣,凡民之丧,有葬而裸者矣。使先生在,则必有蒿目⑧伤心,发为救时之策。而惜也,九原⑨不作,民罔依归,官先生之里者,靡所资故实而为政焉。传曰:“不有君子,其何能国?”宜乎豚肩兔首,劳邦人之伏腊⑩也欤?
祠之修,始于万历某年。顺治某年,陈公宏业乃更葺之。先生名某,号西轩。(余)论乡人之所以祀先生者,并以示其子孙,俾世守焉。
(选自《安雅堂集》)
【注】①畏垒:语出《庄子》,连绵词,言不平貌,修德成道之所,借为山名,后用为乡居之意。文中指祠堂。②形家:堪舆家的别称,就是现在说的风水先生。③囷廪:都是谷仓。④骴、槥:骴,尚有肉的腐骨;槥,棺材。⑤駸駸:形容盛大的样子。⑥悬车:不参与政事。⑦葍:恶菜。⑧蒿目:目乱的样子。⑨九原:也作“九泉”。⑩伏腊:夏伏冬腊,两个祭祀的名称。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用形家言用:采纳。
B.先生抱经世之略略:方略。
C.然而岁一不登登:丰收。
D.有丐于市者矣丐:施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西轩先生“为德于乡”的一组是
①建天妃宫于其方 ②置学田以赡贫士 ③蒿目伤心,发为救时之策 ④凡民之丧,有葬而裸者矣 ⑤宜乎豚肩兔首,劳邦人之伏腊 ⑥输园廪以活饥人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⑥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轩先生修建天妃宫,乡人为了感激他,在天妃宫里塑了一尊先生的像,并改名为“怀德祠”。
B.西轩先生有经世之志,却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辞官归隐,为德于乡,做了许多让人传颂的好事。
C.西轩先生属狂狷之流,远离官场,喜欢游山玩水,所以“先生之子孙,独能保世滋大,蔚有令闻”。
D.顺治年间,陈宏业重修怀德祠,并告诫自己的子孙,让他们世代祭祀西轩先生并好好守护怀德祠。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御史解组归,累征不起,隐于钓台者三十年。(4分)
(2)以其余材作室,肖先生之像而祀之。(2分)
(3)而先生之子孙,独能保世滋大,蔚有令闻。(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④,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野葛,可做毒药。④孔子畏于匡:畏,通“围”;公元前407年10月,孔子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在经过匡地时,匡人误认为孔子是阳虎,围困了孔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要:通“邀”,求,取。
小题2:下面句子中,表明尊师的一项是
A.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主希望自己的臣子忠,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孝;每个人又希望自己能光荣显赫。但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在于这些人都不懂理义,而不懂理义是因为他们不学习。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文中举了曾点与曾参父子两人的故事,是用来说明尊师和尊父一样重要。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分)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4分)
(3)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