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二月三日,丕白: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观古今文人,类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二月三日,丕白: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观古今文人,类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月三日,丕白: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着《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着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擦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建,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词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                    ——曹丕《与吴质书》
注释:①建安七子:“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年号,“七子”是指这一时期的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孔融:字文举。“七子”中年辈最高。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后被操所***。他的散文虽然骈俪成分极重,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陈琳:字孔璋。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王粲:字仲宣。“七子”中,他的成就最高。阮瑀:字元瑜。徐斡:字伟长。刘桢,字公斡。应玚:字德琏。②伯牙绝弦于钟期:《列子·汤问》中载:“伯牙善鼓琴,钟期善听之。”二人于是成为“知音”。后因钟期过逝,伯牙摔琴以表哀痛。以此比喻千古知音难觅。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
A、类不护细行        类:大都  
B、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遂:完成,实现。
C、良有以也           良:良好
D、后生可畏,来者难诬,  诬: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然无恐与足下不及见也。
B、其才学足以着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公斡有逸气,但未遒耳/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D、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3、下面四个句子与例句“妙绝时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B、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第一段评价建安七子中部分人的人品、文章、著作,精当准确,要言不繁;第二段抒发自己的感慨,情真意切,精警动人。
B、作者对建安七子的评价,对伟长评价最高。其为人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其为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世。
C、文中引用伯牙绝弦于钟期,表达了失去朋友的悲痛感情;引用光武的话,感叹自己虚度年华、无所作为,表达了努力向前的心志。
D、文中作者对王粲的评价,惋惜多于称颂。他善于辞赋,但又体弱,不足起其文;所擅长的辞赋有古人在前,他无法超越。
5.翻译
①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②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③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答案

1.C
2.C
3.A
4.C
5.①纵观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很少能在名誉和节操上立身的。②将来定有优秀人才出现,后来之人难于轻视,但是恐怕我与您不能赶上见到了。③一举一动都有人注意,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解析

1.C(的确) 
2.C(.A形容词词尾/但是B凭借,介词/用以,连词. C但:只是D在/表被动)  3.A(A是省略句.B是被动句C是判断句 D是宾语前置句) 
4.C(引用光武帝的话,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才能赶不上他,年龄和他差不多.
5.无
译文: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分别又将四年。三年不见,《东山》诗里的士兵尚且感叹离别时间太长,何况我们分别都已经超过三年,思念之情怎么能够忍受呢!虽然书信来往,不足以解除郁结在心头的深切怀念之情。
纵观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很少能在名誉和节操上立身的。但只有徐干既有文才,又有好的品德,宁静淡泊,少嗜欲,有不贪图权位隐退之心,可以说是文雅而又朴实的君子。他著有《中论》二十多篇,自成一家的论著,文辞典雅,足以流传后世,他的精神、成就永远存在。应瑒文采出众常有著述之意,他的才能学识足以著书,但他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实在应该痛惜。近来遍阅他们的文章,看后不禁拭泪,既痛念逝去的好友,而且又想到自己生命短促。陈琳的章表文笔很雄健有力,但稍微有些冗长。刘帧的文风洒脱奔放,只是还不够有力罢了,他的五言诗很完美,在同代人中最妙。阮瑀的书札文词美丽,使人感到十分快乐。王粲只擅长辞赋,可惜风格纤弱,不能够振作起文章气势,至于他擅长的,古代没有人能超过很远。过去伯牙在钟期死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痛惜知音难遇,孔子听说子路被卫人***害,剁成肉酱,命人将家里的肉酱倒掉,悲伤弟子当中没有能比得上子路的。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一代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将来定有优秀人才出现,后来之人难于轻视,但是恐怕我与您不能赶上见到了。
年龄已经增大,心中所想的千头万绪,时常有所思虑,以至整夜不眠,志向和意趣什么时候能再像过去那样高远呢?已经变成老翁,只不过没有白头发罢了。东汉光武帝说:“三十多岁,在军队中十年,所经历的事不止一件。”我的才能赶不上他,但是年龄和他一样大了,凭低下的才能却处在很高地位,德才不足,只是凭借父亲曹操之力而有高位,一举一动都有人注意,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恐怕永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游玩了。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年龄一旦过去,时光怎么能留得住,古人想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实很有道理啊。
近来您用什么自我娱乐?仍旧再有什么著作吗?向东望去非常悲伤,写信来叙述内心情感。曹丕陈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放鹤、招鹤之歌的作用是,使文章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 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②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①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善属文 属文:阅读分析文章
B.侍郎以峻德伟望 峻德:品德高尚
C.扬眉 掌,共读一卷文书 扬眉:眉飞色舞
D.更否,则请以赋见还 更否:还觉得不行的话
2.选出对加点字的说明正确的一项()(1)侍郎以峻德伟望 则请以赋见还(2)然敬依所教 多焚所为文章
A.两个“以”作用相同,两个“所”作用不同。
B.两个“以”作用相同,两个“所”作用也相同。
C.两个“以”作用不同,两个“所”作用相同。
D.两个“以”作用不同,两个“所”作用也不同。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2)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3)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田儋,狄人也,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强,能得人。
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急,魏王请救于齐,齐王田儋将兵救魏,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魏军,***田儋于临济下。儋弟田荣收儋余兵走东阿。
……项王闻之,大怒,及北伐齐。齐王田荣兵败,走平原,平原人***荣。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齐人相聚畔之。荣弟横,收齐散兵,得数万人,反击项羽于城阳。而汉王率诸侯败楚,入彭城,项羽闻之,乃释齐而归,击汉于彭城,因连与汉战,相距荥阳。以故田横复得收齐城邑,立田荣子广为齐王,而横相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于相。横定齐三年,汉王使郦生往说下齐王广及其相国横。横以为然,解其历下军。汉将韩信已平赵、燕,袭破齐历下军,因入临淄。齐王广、相横怒,以郦生卖己,而烹郦生。齐王广东走高密,相横走博阳……至博阳,而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曰:“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皇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客。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改,犹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
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闻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史记·田儋列传》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距荥阳                       距:拒,对峙。
B.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诣:旨诣
C.田横因谢曰                     谢:推辞
D.形容尚未能改                   形容:容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王请求于齐            B.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反击项羽于城阳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以王者礼葬田横           D.项羽闻之,乃释齐而归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择善而从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章邯夜衔枚击             B.大者王,小者乃侯耳
C.而横相之,专国政         D.兄弟三人更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横兄弟以平民起家,都是豪杰,很得人心,汉高祖赞叹他们兄弟三人相继为王,为田横的刚烈自刭流下了眼泪,并且按王者的礼节安葬了田横。
B.汉王立为皇帝后,田横怕被***,就和他的部属五百多人逃到海岛。汉高祖爱惜田横的才华,就派使者赦免田横的罪过并召他回来。
C.田横开始不肯应召的原因是他曾烹***郦生,如果回朝廷与郦商同殿为臣,田横会觉得于心有愧。
D.田横半路自刭的主要原因是他觉得昔日与汉王同为南面称孤,今天自己却被迫要北面事之,因而不愿意忍受这样的耻辱。
14.把文字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人相聚畔之(2分)
(2) 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于相(3分)
(3) 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
[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羝,公羊。
19.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岳父。
B.绝不饮食。天雨雪……  雨雪:下雨降雪。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厚:向来交情深厚。
D.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决去:坚决离开。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①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之
C.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②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①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武的爱国气节的一组是
①汉武帝嘉其义     ②引佩刀自刺
③举剑欲击之      ④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⑤律知武终不可胁    ⑥常愿肝脑涂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赠盖邦式序
(宋)马存
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 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交集而齐呼, 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哉!
“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纫缀腐熟者,乃其常常耳。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 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     恨:怨恨
B.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     恙:病痛
C.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   书:书法
D.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         殊: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A.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                B.子长尽取而为文章
C.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                    D.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
B.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C.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
D.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