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察传《吕氏春秋》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察传《吕氏春秋》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察传
《吕氏春秋》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而审,则为福矣   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夔于是正六律       正:定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经:原则,道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    ②将以衅钟
C.①子夏之晋过卫              ②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D.①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下列各句中,与“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暴见于王                     B.王语暴以好乐
C.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译文: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文:                                                                  
答案
1.B
2.A
3.B
4.翻译句子:
(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
(3)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解析
1.信:真实
2. A①介词,“从”,②介词,“对,对于”;B两个“以”均为介词,“用”;C两个“之”均为动词,往,到……去;D两个“则”均为连词,就。
3. B句与例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B句译为“齐宣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A为被动句,译为“我(庄暴)被齐宣王召见”;C为判断句,译为“(我)侯赢不过是东门的看门人”;D为宾语前置句,“何功之有”即“有何功”,译为“有什么用处呢”。
4.无
附参考译文
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所以说狗像玃,玃像猕猴,弥猴像人,但人与狗相比较就相差甚远。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后如果不进行审察,不如没有听到。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到管仲的情况,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的情况,然后加以审察,所以国家大治、称霸诸侯;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里听到关于越王勾践的情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到关于赵襄子的情况,听到后不加审察,所以国家灭亡、自身被杀。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对关于人的议论一定要用道理加以验证。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把教化传布到天下,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舜让夔当乐正。夔于是正定六律,和谐五声,以协合八方民乐,因而天下尽都归服。重黎还想多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政治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使音乐和谐,来安定天下。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所以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边。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后,就传言说:“丁氏挖井时挖得一个人。”国人们谈论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君就让人向丁氏了解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是说得到一个人使唤,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一个人。”根据传闻寻求贤能的人,如果像这样不加审察便信以为真,还不如没有听到传闻。
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子夏说:“不对,应该是‘己亥’啊。‘己’和‘三’形体相近,‘豕’和‘亥’写法类似。”到了晋国一问,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许多言辞好像是错误其实是正确的,有许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既是如此该怎么慎重对待呢?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书巢记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注释】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②觌(dí):相见。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尧民之病水者。   病:生病    B.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 侪:同辈、同类人
C.信乎其似巢也。   信:确实    D.或枕藉于床。     枕藉:一个个挨在一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尧民之病水者                 ②巢之袭人者
B.①是为避害之巢                 ②则又为狂士之巢
C.①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耶? ②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
D.①名其室曰书巢                 ②信乎其似巢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    (   )
①乃引客就观之  ②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  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
④名其室曰书巢 ⑤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     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
译文:                                                                   
②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译文:                                                                   
③信乎其似巢也。
译文:                                                                   
5.陆游说“因书以自警”,文章警戒自己和他人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归纳。这个道理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说的哪一句话的观点非常相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为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況叶乎!梅至叶,而过时久矣。
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为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赴热者也。茍真为热之所在,而有所必辨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释】①朱夏:《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故称夏季为“朱夏”。②“廷尉董崇相”: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这廷尉。廷尉,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③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④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与例句中加点的“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犹且从师而问焉。                  D.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四五月,累累其实               B.花实俱往,时为朱夏,叶干相守。
C.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       D.梅至叶,而过时久矣。
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2)舍叶无所为夏梅也。
(3)茍真为热之所在,而有所必辨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8题。(每小题3分)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异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上遂入。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
[注]①裈(kūn):裤子。②厌蛊:一种用咒符来害人的巫术。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擢:提拔
B、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坐:通“座”,座位
C、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引:荐举
D、啜羹者,热则置之              置:搁置,放下
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是(    )
A、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B、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固疑余之不乐也 《超然台记》
C、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赏不酬劳,以老见疏 《毛颖传》
D、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柳子厚墓志铭》
6、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赵绰执法公正不阿的一组是(     )
①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          ②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③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④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⑤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⑥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绰初任法官时,就因政绩出色,正气凛然,受到了隋文帝的礼遇尊重;任大理少卿后,更因诚实正直被隋文帝赏识,受到了可以不拘宫廷礼仪的恩遇。
B、隋文帝因偷盗抢掠难以禁止,想要改变刑法,加重处罚,但赵绰主张法令不可失去,隋文帝欣然接受,并称赞他比自己更有见识,要他以后多多进言。
C、赵绰极力维护法律的公正,在隋文帝执意要杀一个没犯大罪的官员时,他强行劝谏,几乎招杀身之祸,但即使临刑之际,他仍坚持己见,不惜一死。
D、隋文帝处置案件往往任由己意,并屡被赵绰的力谏激怒。隋文帝呵斥他,威胁他,甚至于要处死他,但最终都还是认可了赵绰的意见。
8、翻译句子。(11分)
(1)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2分)
译文: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墨池记》(2分)
译文:                                                          
(3)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2分)
译文:                                                           
(4)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张中丞传后叙》(2分)
译文:                                                           
(5)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后赤壁赋》(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总称。其特点是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史记·鸿门宴》。
D.《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不同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的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乐府”原指一种官署,后指一种新诗体。
C.《左传》也称《左氏春秋》,为“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的“传”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传”都是一种史书体例。
D.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