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痛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墅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洁其行而秽其迹秽:使……污秽
B.貌寝,口吃而辩寝:丑陋
C.诵古诗,裴回至月黑裴:长衣下垂的样子
D.羽野服挈具而入野服:穿田野人的服装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羽虽是竟陵禅师智积在河边捡到的,但他并不想跟随智积削发为僧,他生性诙谐,曾任优伶的老师。
B.陆羽的名字是他自己从《易经》卦辞中取得的,他尽管口吃,但很善辩。他治学严谨,待人守信。
C.陆羽写了《茶经》后,人们便称他为“茶仙”,茶商还用陶瓷铸他的像,把他当作神来祭祀。
D.茶商每卖十件茶具,便送人一具陆羽瓷像,为防止自己被人当作摇钱树,陆羽写了一部《毁茶论》。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4分)
译文:                                                                          
⑵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5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⑴(陆羽)有学问,他只要有一件事没能做得尽善尽美就会感到羞愧。 ⑵他听说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他与别人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要如期前往。  
解析

小题1:C(“裴”通“徘”,“裴回”即“徘徊”)
小题2:D(陆羽写《毁茶论》并非为防止自己被人当作摇钱树)
小题3:无
文言文译文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他的父母是谁。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这个婴儿长大以后,不愿意跟从智积削发为僧,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爻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他才用陆羽作为自己的姓名,鸿渐作为自己的字。陆羽有学问,他只要有一件事没能做得尽善尽美就会感到羞愧。他生性诙谐,少年时与优伶们混在一起,写了上万字的《谈笑》一文。天宝年间,陆羽被官府任命为优伶的老师,后来他又逃走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品德高洁而行迹污秽”的那种人。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边上修建了房舍,闭门读书。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们相聚,整日喝酒聊天。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他听说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他与别人定好的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要如期前往。他自称为“桑产翁”,又号称“东岗子”。他精通古调歌诗,兴致极为安闲高雅,著作很多。他驾着小船在山寺间飞往,总是头戴纱巾,脚穿藤鞋,身穿粗布短衣,腰系围裙,敲打林间树木,戏弄河中流水。有时他独行于空旷的原野之上,吟诵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陆羽和僧人皎然是最好的朋友.皇上曾下诏书任命他为太子文学。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他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当时被人称为“茶仙”,天下之人由此逐渐懂得喝茶了。卖茶的店家用瓷陶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陆羽瓷像。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爱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陆羽身穿田野人的衣着提着茶具进入衙门。李季卿说:“陆先生精于茶道,名满天下;此地扬子江的中冷泉水又为绝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载难逢,陆先生可不能错过个机会哟。”喝完茶,李季卿令家奴付给陆羽茶钱。陆羽为此到羞愧’改著《毁茶论》一篇。陆羽与皇甫冉补阙友善。当时鲍防尚书在越中,陆羽前去依附他,皇甫冉写《序》送别陆说:“陆君子推究儒、佛二家的名理,穷尽诗歌的丽则,遥远的别馆、孤单的岛屿,有船通行就一定要去;有鱼梁钓矶之处,可随意前往。那越中地方是著名的山水之乡,军门又承担着朝节钺的重任。鲍长官是了解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备加关照,先生此去岂能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赏若耶溪的月而已呢?”陆羽的诗文集和《茶经》一书流传至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9、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10、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B.幼吾幼
百姓之不见保以及人之幼
C.度,然后知长短D.吾力足以举百钧
王度之!”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1、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B.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有复于王者曰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2、小题4:下列对本文段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孟子》,文中孟子极力宣传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指出“王之不王”是因为齐王没有实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借以说明推行仁政,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再推而广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则保不了“四海”,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和排比等手法来加强说理的气势,正体现了《孟子》善喻善辩、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13、小题5:把下列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通《五经》。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弘治九年,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8.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尝讦人过讦:揭发
B.间召问群臣臧否臧否:善恶,优劣
C.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采:文采
D.每燕见,必设坐命茶燕见:燕通“宴”,指帝王在闲暇时召见臣子
9.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宋濂“性诚谨”和“受帝宠侍”的一组是   (   )
A.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
B.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
C.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D.以亲老辞不行
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
10.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濂通晓《五经》,被朝廷征召,教授太子先后十余年,太子对他十分恭敬。后来宋濂因与胡惟庸结党而获罪,皇后太子力救,方免一死。
B.宋濂与刘基都是明朝开国时期的著名文臣,二人皆负盛名。宋濂很孝顺,最开始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他很有才学,做官后,皇帝重视文治,征召青年才俊,就让宋濂做了他们的老师。
C.宋濂为人坦诚恭谨,他的住所命名为“温树”。如果客人有问起宫中事,宋濂就指指居室的署名给人看,以示不想谈。
D.皇帝对宋濂颇为宠信,曾在朝堂上当众称赞宋濂为贤者。宋濂不擅饮酒,皇帝曾勉强他喝了三杯,以致他醉不成步,皇帝很高兴,还亲自写了《楚辞》一章,由此可见君臣关系融洽。
11.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5分)
译文: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7.小题1:下列加点的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去以六月息者也。息:气息
B.天亡苍苍,其正色邪?苍苍:深蓝色
C.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
D.我决起而飞。决:坚决地
8.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北冥有鱼B.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C.小知不及大知D.此小大之辩也
9.小题3: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
去以六月息者也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令以责之里正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博鸡者事 (节选)(明)高启
博鸡者袁①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②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③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民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④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 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 ③嗛(xián):怀恨。 ④褫(chǐ)剥去。
15.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自负年德,易之易:看不起B.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诚:果真
C.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数:责备D.今姑贷汝贷:借给
16.小题2:下面的话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博鸡者”讲义气的一组是(     )
①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
②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
③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④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⑤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
⑥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
17.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鸡者每天抱着鸡招呼些年轻人在街市上斗鸡赌博,意气用事喜欢打架,但那些在乡里充当好汉的人都服从他。
B.当时袁州的总管深受老百姓爱戴,但他自恃年高,瞧不起到袁州来巡视的臧姓高官,听说他要来,还笑着说“这臧家的孩子”,因而埋下祸患。
C.博鸡者惩罚土豪之后,先是和他的徒弟天天举着“屈”字的横幅在金陵街上游行,然后又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最终为袁州太守伸张了正义。
D.博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固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8.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害不除,何以牧民牧,牧放。B.乃鞠之,款伏款:缓慢。
C.兴祖命并执之执:逮捕。D.虫死而麦稔稔:成熟。
9.小题2:文中“为吏于有司”的“于”,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D.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10.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兴祖任铅州知府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他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除去民害,治理声名显著。
B.林兴祖任道州路总管时,通过动员城中盐商和就地取材的办法,备齐了抵御贼兵的军费,这让贼人闻风而逃。
C.春天大早,又闹虫灾,林兴祖就写文章,向上天祈祷,最后下了三天大雨,虫子死了,农业也获得了丰收。
D.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林兴祖廉洁爱民,看见了林兴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不入境骚扰。
11.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
(2)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