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它是我国古代      部      体史书,和《    》、《     》合称春秋三传。2.《荆轲剌

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它是我国古代      部      体史书,和《    》、《     》合称春秋三传。2.《荆轲剌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文学常识填空: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它是我国古代            体史书,和         合称春秋三传。
2.《荆轲剌秦王》选自《      》。文中两个最精彩的场面是                         
3.鲁迅称赞       著的        是“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它的体例分为                                     五个部分。
答案
1.左传 第一部  编年  公羊传  谷梁传
2.战国策  易水送别和廷剌秦王   
3.司马迁   史记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5题。
秦孝王俊,字阿祗,高祖第三子也。
初,颇有令问,高祖闻而大悦,下书奖励焉。其后俊渐奢侈,违犯制度,出钱求息,民吏苦之。上遣使按其事,与相连坐者百余人。俊犹不悛,于是盛治宫室,穷极侈丽。俊有巧思,每亲运斤斧,工巧之器,饰以珠玉。为妃作七宝羃罹,又为水殿,香涂粉壁,玉砌金阶。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间以宝珠,极荣饰之美。每与宾客妓女弦歌于其上。俊颇好内,妃崔氏性妒,甚不平之,遂于瓜中进毒。俊由是遇疾,征还京师。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左武卫将军刘升谏曰:“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臣谓可容。” 上曰:“法不可违。”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升乃止。其后杨素复进谏曰:“秦王之过,不应至此,愿陛下详之。”上曰:“我是五儿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管、蔡,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亏法乎?”卒不许。
俊疾笃,未能起,遣使奉表陈谢。上谓其使曰:“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为吾子,而欲败之,不知何以责汝!” 俊惭怖,疾甚。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复王官,不许。岁余,以疾笃,复拜上柱国。二十年六月,薨于秦邸。上哭之数声而已。俊所为侈丽之物,悉命焚之。敕送终之具,务从俭约,以为后法也。王府僚佐请立碑,上曰:“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作镇石耳。”
(《隋书文四子传杨俊》)
9.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颇有令问令:美好
B.上遣使按其事按:考查,核实
C.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固:坚持,固执
D.安能亏法乎?亏:亏待

2,4,6


 
10.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弦歌于其上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B.①上以其奢纵,免官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甘加兵谋魏十余年
C.①秦王之过,不应至此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庶臣下守之而不失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11.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隋文帝反对奢侈腐化行为的一组是
①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②上忿然作色,升乃止。③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复王
官,不许④复拜上柱国。⑤俊所为侈丽之物,悉命焚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12.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的儿子杨俊,恃宠违制,生活奢侈。文帝派人查处,以示警告。
B.杨俊不思悔改,大修宫室,制造奇巧奢华的器物,追求奢华享乐。
C.为了有效制止奢侈恶习,隋文帝依照法规对杨俊加以惩罚,大臣们劝文帝不要对杨俊惩罚,文帝坚决不因儿子而枉法。
D.杨峻病死后,文帝又命令丧事从俭,烧掉杨俊建造的侈丽之物。
13.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共10分)
⑴“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臣谓可容。”(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为吾子,而欲败不知何以责汝!”(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贱:没有才华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雠: 同“仇”,仇恨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居乡三逐,事君五去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 “无或(1)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2)?今夫弈之为数(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告子上》
【注】(1)“或”同“惑”,怪。(2)大王即使他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3)数,技艺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
B.本段话用了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弈”两个比喻进行论证。
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弈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弈者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5题。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土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儒《逊志斋集·吴士》
10.小题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谈必推孙吴 推:推崇
B.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 将:让……为将
C.月靡粟万计 靡:倒下
D.士及麾下遁去 遁:逃跑
11.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尤善谈兵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战而不知兵士诚以为然,俾为将
A.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
B.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也相同
C.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
D.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也不同
12.小题3:对下列句子的结构,补充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张土诚称王姑苏 (省略句,“姑苏”前省略了介词“于”;又是倒装句,状语后置)
B.粟帛莫富于姑苏 (一般陈述句)
C.于胜小敌何有 (倒装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D.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省略句,“与”之后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
13.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结党营私,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又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强兵用兵,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1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试翻译下列句子:(共5分)
①原句:自高其能       (2分)
②原句:形势莫便于姑苏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4—25题。(4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文字中两位隐士所说的话的言外之意。(2分)
答:                                                            
     
25.结合“怃然”一词,说说这段文字中流露出孔子怎样的心态志向。(2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