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邓先生墓表(清)罗有高先生讳元昌,氏曰邓,字慕濂,不知其先何族之别也。祖父居赣州府城,为赣人云。先生弱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邓先生墓表(清)罗有高先生讳元昌,氏曰邓,字慕濂,不知其先何族之别也。祖父居赣州府城,为赣人云。先生弱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先生墓表
(清)罗有高
先生讳元昌,氏曰邓,字慕濂,不知其先何族之别也。祖父居赣州府城,为赣人云。先生弱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为制艺有师法,诸老先生以为能。年十七,得宋五子①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出入禽门②,忍不自反,何哉?”自是澄心默坐以观理;饬言动、严视听以劘③习;博考图籍,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端本于闺门,敦行孝悌睦姻任恤之行以求仁。确然沛然,不沮于俗,不疑于心,澹泊和平,以此自终。
赣在万山中,文明所被者微矣。宋周濂溪先生过化赣南,未闻从游之士有赣人焉。明阳明王先生讲学章门④,而雩⑤始有何、黄、袁、管四先生出。至养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为宗。其后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而中叔彭先生声华至落寞,守学明礼,与程山谢先生相应答。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而先主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朴,挺为伟人。
初,雩都宋昌图以通家子⑥谒先生,先生器之,馆之于家。昕夕论学,为日程疏记言动相交摘。一日,昌图读朱子《大学或问》首章,先生适过窗外,驻听之,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谓昌图曰:“子勉之,毋蹈吾所悔,永为朱子罪人,偷息天地也。”盖先生为学诚切,日见其不足,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身既未至之,而尤愿人之先至之,而己得步其后也。故其友教人也挚,无智愚贤否老耄,苟近之,诱之即惟恐不力。有田在城南,先生尝以秋熟视获,挟朱子《小学》书坐城隅,见贫人子累累拾秉穗甚众。先生招之曰:“来,汝毋然,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群儿欢,争昵就先生。先生始则使识字,即使讽章句,以俚语晓譬之。夫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孜孜为善,而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自甘朴学,而耻垂空文以眩世,盖庶几乎知至至之者乎?
先生以乾隆三十年闰四月四日卒,昌图以有高夙尝被先生之教,以墓道之文属。有高闻命恐惧,不知所以为辞。屏气定息,思先生为学大旨,粗有明于心者,谨诠次之,以表于阡。后之君子,将必有兴感于斯文者。
(选自清代罗有高《尊居士集》,有删改)
作者介绍: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江西瑞金人。乾隆举人。年轻时慕豪侠行为,习技击拳术,治兵家言。后与宋昌图交,从其师邓元昌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三十多岁结交彭绍升、汪缙后,又长斋礼佛,遍读佛经。诗文皆刚劲峻健。有《尊居士集》。
邓元昌一生以倡明程朱理学为己任,尤在“躬行”上下功夫,学生很多,影响赣州一带的士学风气。作者就是受其教诲由尚武而转向儒学的。这篇为师长写的墓表,可作为明清哲学史料来读。文采质朴,其人形象迂拙可掬。
注释:
①宋五子:指宋代五名理学家。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②禽门:情欲之门。此指非理学礼义范围。《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③劘(mó):切磋,磨。
④章门:江西赣县的古城门。
⑤雩(yú):雩都,县名,属江西。今改称于都,在赣县东。何黄袁管:王守仁在赣州的四名弟子,都是雩都人。何廷仁、黄宏纳、管登。袁,生平不详。
⑥通家子:指世代有交情人家的孩子。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邓元昌先生倡导程朱理学的一组是
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          ②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
③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     ④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
⑤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   ⑥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
A.②⑤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元昌先生年轻时就立下了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的壮志,才能突出,受到各位老先生的称赞;后来一生始终躬行程朱理学,大力倡导,孜孜以求,自甘淡泊。
B.尽管有李养愚先生、易堂九子等学者的倡导,但程朱理学近百年来还是在赣州日趋衰落,而这时,邓元昌先生独扛起程朱理学的大旗,奋发学习,勇往直前。
C.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画,如邓元昌先生教捡稻穗的孩子识字读书的细节描写,就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迂拙可掬的学者形象。
D.作者罗有高曾接受过邓元昌先生的教导,因而奉宋昌图的嘱托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相信,后来君子中一定会有人因读了这篇文章而被邓元昌先生的精神感动。
答案
11.B
12.A 
解析
11.①是说邓元昌很有志气,还没有倡导程朱理学;③是说他被深深感动,还没产生倡导行动;⑥是说他待人气量宽宏。
思路分析 信息筛查题目要注意审题以确定筛查标准。此题题干提供的筛查标准有三项:邓元昌,倡导,程朱理学。如果不是“邓元昌”所为,当排除,此题没有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写他“倡导”(如①③⑥)排除;如果写的是“倡导”其它内容,排除。
12.“邓元昌先生年轻时就立下了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的壮志”有错误,原文是说邓元昌成年(据下文,应是十七岁)前,想凭借文章求得名声,并非立下“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的壮志”)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名元昌,姓邓,字慕濂,不知道他的祖先是哪一个家族的分支。他的祖父在赣州府安家,就成为赣州人了。邓先生成年之前就立下壮志,想凭借文章求得名声,写八股文章能够师承效法老先生。那些老先生都称赞(邓元昌)很有才能。他十七岁时,获得了宋代五位著名理学家的书,读后被感动得涕泪满面,他说:“唉!我现在才懂得做人的道理啊。我每天进出各种情欲之门,沉迷其中而不回头,为什么呢?”从此心境澄净而安静地坐着思考人生道理,谨言慎行,严格规定自己的所看所听的内容来磨练习惯;广泛查考书籍,但限定在二程、朱熹留下书籍范围内,以此充实自己的知识;在家门内端正本性,勉励实践孝顺父母、友爱兄长、九族和睦、婚姻相亲、忠信怜悯等品行以求得仁爱。他内心坚定而充实,不被世俗阻挡,在内心没有疑虑,性情淡泊平和,并以这种人生态度过完一生。
赣州处在群山之中,极少受到文明的熏陶。宋代的周敦颐先生在江西南部讲习教化的时候,没听说他身边有赣州人跟随。明代的王阳明在赣州讲学后,雩都才有何、黄、袁、管四位王阳明先生的高徒出现。明末的李养愚先生把朱熹当做自己唯一的宗师。这之后易堂九子,凭借道德文章闻名全国,而九子之一的彭中叔名声就渐渐衰落下去,他孤守理学明晓礼义,与后来的谢程山先生相互应和。近百年来,理学之风渐渐稀少渺远。而邓元昌先生从那些陈旧的古籍中奋起,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奋发学习,成就学问,还用坚忍、刻苦、端正、勇毅的品行修炼自己,身心健康朴拙,昂然成为一代伟人。
起初,雩都宋昌图以世交之子的身份拜访邓先生,先生很赏识他,留他住在自己家里。早晚辩论学习,为古籍所记日程、分条所做的记录、种种言论行动互相争辩。一天,宋昌图读到《大学或问》的第一章,邓先生刚好经过窗外,他停步聆听,不自觉流泪下拜,感动得不能站起来。他对宋昌图说:“你要努力啊,不要重蹈让我后悔的覆辙,永远成为朱熹先生的罪人,在天地之间苟延残喘。”先生做学问实在恳切,每天都会看见自身学问的不足,又认为自己将要到达那高深的境界,也愿意别人和自己一同到达那种境界。自己还没有到达那境界,而特别希望别人比自己先到,自己紧紧跟着后面。所以他帮助教育别人也很诚恳,不论是聪明、愚笨、贤明、丑恶、老人,如果靠近他,他诱导教育没有不尽力的。他在城南有块田地,曾经因为去查看秋收的情况,他带着朱熹的《小学》一书坐在城旁偏旷之处,看到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在捡拾稻穗。邓先生把他们招到身边说:“过来,你们不要捡拾了,我教你们读书,我自己分发粮食给你们带回家。”孩子非常高兴,争着靠近邓先生。先生先教他们识字,再让他们诵读章句,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使他们明白。邓先生待人的气量宽宏,从没夹杂任何偏激情绪;(先生)努力做善事,没有追求名誉的想法;以研究质朴之学为乐,把写下空洞的文章来向世人炫耀当做可耻的事情。他大概是那种将事物的原理推究到极处,而后彻底了解事物的人吧!
邓先生于乾隆三十年闰四月四日去世,宋昌图因为我很早受到先生的教诲,嘱托我为先生撰写墓表。我内心很害怕担忧,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屏气凝神,想到先生做学问的宗旨,心里有了简单粗浅的认识,恭谨的选定编次下来,刻在阡表之上,后来的君子一定会有因读了这篇文章而被邓先生的精神感动的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性,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20090505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9.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
①诏求直言   ②时勉言营建之非     ③对不屈
④时勉独正立 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有删节)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庶纵不能尔         尔:这样   B.宜诫翻奖,应呵反笑   翻:反而
C.当以疾病为谕         谕:劝告   D.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衅:涂抹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B


 
A

 
   一言之行,遍于行路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


 
C

 
诚不得已也                  父母威严而有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11.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B.作者认为有些人不注意及早教育孩子,往往等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养成才去制止,父母树立不起威信,子女也会怨恨父母的管教。
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行鞭楚之罚是唯一的好方法,王大司马母魏夫人和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子之事就是明证。
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①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3分)
译文:                                                                     
②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3分)
译文:                                                                     
③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3分)
译文:                                                                     
13.结合全文回答:作者认为对子女进行教育有何重要性?文章在举例论证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人也。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后从击山贼,权破保屯先还,余麻屯万人,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克日当攻。先期,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因督祭酒,陵轹一坐,举罚不以其道。统疾其侮慢,面折不为用。勤怒詈统,及其父操,统流涕不答,众因罢出。勤乘酒凶悖,又于道路辱统。统不忍,引刀斫勤,数日乃死。及当攻屯,统曰:“非死无以谢罪。”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还,自拘于军正。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兒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获船人。还以白权,引军兼道,水陆并集。时吕蒙败其水军,而统先搏其城,於是大获。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又从破皖,拜荡寇中郎将,领沛相。与吕蒙等西取三郡,反自益阳,从往合肥,为右部督。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权既御船,见之惊喜。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拜偏将军,倍给本兵。
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后召暹夜至,时统已卧,闻之,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其爱善不害如此。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馀人,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
(选自《三国志 吴书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克日当攻 克:限定,约定          B.统疾其侮慢 疾:痛恨
C.左右尽死,身亦被创 被:表被动    D.其爱善不害如此 害:妒忌
5.下列句子中全能表现凌统果毅勇敢的一组是(  )(3分)
①统不忍,引刀斫勤    ②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   
③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
④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 ⑤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  
⑥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
A.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凌统为人正直,敢打抱不平。与督官陈勤聚会饮酒时,因看不惯陈勤欺负在座的人,当面顶撞,陈勤一再辱骂凌统的父亲,于是凌统忍无可忍当即杀了陈勤。
B.凌统忠义勇猛,多次随孙权出兵作战,冲锋陷阵。为保护孙权,凌统不惧个人安危,拼命杀敌,左右的人全都阵亡了,他也重伤在身,但他坚持作战,直到估计孙权脱险,这才退回。
C.孙权非常看重凌统,曾因凌统战功突出而赦免了凌统的杀人之罪。逍遥津战役中,凌统得以生还,孙权既惊又喜,并亲自用衣袖为凌统擦泪。
D.凌统待人宽厚,重视人才。召见了据说节操比凌统还好的盛暹,盛暹到访时已是半夜,凌统还是披上衣服出来迎接,与盛暹牵手走进房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5分)
译文:
(2)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平昌送何东白诗序
汤显祖
何翁晓,江山人。壮拳勇,任侠,常手杀劫贼数人。以他故为乡官所侮,愤恨去,道逢奇客,口授禁方。晓不甚识字,重听,而视脉傅药辄效。乃更为县上客,褒衣危冠,侍药平昌与予朝夕者五年,成美规阙,都无一语及私.敦然长者也。
予听狱,或笞囚过当,辄意授晓视之,无恙,而后即安。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亭中有系人,常与钱晓,贷其药。以故五年中,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县中人莫知也。县无城,尝夜半虎伤童子,急呼予。予起燎逐虎。召晓,取巨胜膏渍墙茨中蠕虫杂药,灌童子愈。时有“十全”之名。予问之,曰:“晓何能尽?然不全者不治耳。”数语予:“公廉而倨,宽而疏,某富人、某势人当为乱。”已而果然。晓常用为介介,叹曰:“县人何薄福相耶!”晓初无子,故不治生产,岁焚药券者过半。
晚生子数岁,思归江山。而予亦且上戊戌计去,不能留也。一县中闻晓去,无不遮泣,愿少留者。至吏卒囚伍,咸为怆然。予悲而饯以诗。晓后一过予家,老矣,犹从使琉球,治其王子妇女,应手效,国人神之。得其海药以归,市之吴,吴中士大夫多授其方焉。
——(《汤显祖诗文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褒衣危冠,侍药平昌     危:高     B.亭中有系人          系:捆绑
C.公廉而倨,宽而疏    倨:正直   D.晓后一过予家         过:经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而视脉搏药辄效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以他故为乡官所悔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乐

 
                  A.                              B.

得起海药以归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治其王子妇女
其孰能讥之乎

 
                  C.                              D.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晓医术过人的一组是           (   )
①道逢奇客,口授禁方  ②而视脉傅药辄效
③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  ④取巨胜膏渍墙茨中蠕虫杂药,灌童子愈
⑤公廉而倨,宽而疏,某富人、某势人当为乱
⑥治其王子妇女,应手效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交代了赠诗给何晓的缘由与目的,表达了作者对何晓的敬重之情。
B.何晓原是个行狭仗义的武士,后做了平昌县的法医和师爷,治病救人,惩恶扬善,深得百姓拥戴。
C.何晓不仅医术过人,而且医德高尚,每年都要烧毁半数以上的医药费欠条。
D.何晓虽然识字不多,又有耳疾,但他精研医术,药方齐全,而且药到病除,因而获得“十全”的美誉。
13.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予朝夕者五年,成美规阙,都无一语及私,敦然长者也。
译文:                                                     
(2)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
译文:                                                     
(3)一县中闻晓去,无不遮泣,愿少留者。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澄所速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 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 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         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
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         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广其学识。
C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         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
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5分)
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