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18分)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18分)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18分)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入,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
会肃宗欲制定礼乐,褒知帝旨欲有兴作,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语。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
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褒省诏,乃叹息不已,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未及奏,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
褒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永元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后坐上灾害不实免。有顷征,再迁,复为侍中。
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遂行于世。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少笃志,有大度             笃:忠诚
B、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         臻:齐备
C、明年复下诏,褒省诏           省:看到
D、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         踊:猛涨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


 
A、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                        乃叹息不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君乃亡赵走燕

D、


 
C、

 
       今承旨而***之                            其秋大孰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孰能讥之乎
22、下列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常感朝廷制度未备          B、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
C、褒省诏,乃叹息不已       D、十四年,卒官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褒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胸怀大度,从小接受他父亲曹充的教导,像“博雅”这种级别最高的考试,他都畅行无阻,尤其喜欢礼仪之事。
B、曹褒上书皇帝,建议兴作礼乐,但太常巢堪看到奏章后,没有答应曹褒的建议。后曹褒再次
上书,全面陈述礼乐的根本、制改的意愿。
C、曹褒做圉县县令时,以理治人,以德教化。进入圉县境内的别的郡县的五个强盗被抓住后,曹褒对他们只进行了一番教育,并没有***掉他们。
D、曹褒体恤民情,安葬、祭祀没有子女的人;他关心百姓疾苦,疫情发生,亲自巡察并为病人请医送药;他精简机构,辞退奸人,从而使百姓不再愁吃穿。
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A(“笃”在此意为“确立”)
21、C 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A都是助词,前者用在时间词的后面,不译;后者用在主语后,表判断,B都是副词,前者译为“就”,后者译为“竟、却”。D前者是代词,这(年);后者是副词,难道。)
22、C(A省主语“褒”,B省宾语“难与(之)图始”,D省主语、介词,十四年,(褒)卒(于)官)
23、B(A“博雅疏通”意为“学识渊博、通达事理”;C曹褒只对抓捕强盗的官吏阐明了礼治和德化的道理,并没直接对强盗进行教化。D“精简机构,辞退奸人”与“百姓不再愁吃穿”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4、①如果能够保全他们的性命,就是我本人受到株连,我也是愿意的人。(全、坐各1分)
②曹褒心中很悲伤,为这些人买了空地,全部安葬了这些没有家人的人,并设立祭坛来祭祀他们。(怆然、悉各1分,语意通顺1分)
解析
20、A
21、C
22、C
23、B
24、①如果能够保全他们的性命,就是我本人受到株连,我也是愿意的人。(全、坐各1分)
②曹褒心中很悲伤,为这些人买了空地,全部安葬了这些没有家人的人,并设立祭坛来祭祀他们。(怆然、悉各1分,语意通顺1分)
举一反三
(三)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2题。(10分)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序》节选
  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5分)
  1、今 之 人 慕 趣 之 名 求 趣 之 似 于 是 有 辨 说 书 画 涉 猎 古 董 以 为 清寄 意 玄 虚 脱 迹 尘纷以 为 远 又 其 下 则 有 如 苏 州 之 烧 香 煮 茶 者。
  2、这段文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 9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
B.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排列,比照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怖:内心惊悸,害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于”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8.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所选部分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舞阳——倚桂笑骂”等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人的秦舞阳竞“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舞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擿”,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通州海门兴利记
王安石
余读豳诗:“以其妇子,馌①彼南亩,田畯②至喜。”嗟乎!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叹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则亦欲善之心出于至诚而已,盖不独法度有以驱之也。以赏罚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废。有士于此,能以豳之吏自为,而不苟于其民,岂非所谓有志者邪?
以余所闻,吴兴沈君兴宗海门之政,可谓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以灌义宁等数乡之田。方是时,民之垫于海③,***者相属。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少焉,诱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由是观之,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农夫送饭。
②田畯(jùn):监督农奴劳动的农官。
③海:东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叹其吏之能民           能:能***
B.以赏罚用天下             用:治理
C.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     酾:疏导
D.少焉,诱起之以就功       就:完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妇子,饣盍彼南亩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B.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D.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
秦王恐其破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引用豳诗,是要通过描写豳国人民和谐的生活情景来表现豳国官吏的与民亲善、赏罚分明,从而引出具有古代遗风的官吏沈兴宗。
B.作者认为沈兴宗是能够用豳国官吏的行为来要求自己而且对百姓负责的官吏,可以称得上是有志向的人了。
C.对于为沈兴宗写文章赞颂他一事,作者与当时的一些喜欢议论政事的人意见不一,他认为能够像沈兴宗这样的为官之人其实不多,应该为他写一篇文章。
D.文章标题中的“兴利”即指第三段沈兴宗在海门兴修水利一事。作者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既交待了沈兴宗的政绩,也表达了对沈兴宗爱民利民行为的赞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 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
(2) 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
(3)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
5.为什么作者认为沈兴宗是“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请用自己的话结合内容具体作答)(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世,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捍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6、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走:逃跑
B.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称:称颂
C.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报:答复
D.当其意者无几人当:适合
7、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欲以客往赴秦军
B.由是益与时不合虽与府吏要
C.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D.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常大饮而醉,与时不合,但他志向高远,视世俗的小功名为粪土。
B.石曼卿是个很有远见,且敢于进谏的人,他在国家太平时期仍留心边事,主张练兵于平时,防患于未然。
C.作者在刻画石曼卿的性格特征后,再回头叙写石曼卿一生的重要事迹。石曼卿能文能武,且生逢其时,深得重用,可惜只活了四十八岁。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一生做事追求大节,不悖于理。他写的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9、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其中(1)4分,(2)六分)
(1)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2)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
     __                                                       
10、小题5:断句:3分
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