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州旧取酒场钱给募衙前,钱不足,赋诸乡户,期七年止;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访得其状,立罢之。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赀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汙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河北发民濬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弛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度常平不足赡          赡:供给。
C.徙明、亳、沧三州      徙:调任。
D.鲜能过也              鲜:新鲜。
6.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而食有馀
B.巩访得其状巩括其隐漏
C.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 为文章,上下驰骋
D.为桥以济往来人皆以为利
7.下列各句中活用现象不同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的“奇”的一项是(3分)
A.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B.成以其小,劣之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D.渔人甚异之
8.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十二岁时,试着写了一篇《六论》,提笔就成,言辞很壮美,连欧阳修也很推重。
B.越州旧例是从酒场拿钱供衙门用,钱不够时,再向乡里征取赋税,定期为七年,被曾巩废止了。
C.曾巩文章才华闻名于全国,却长时间在京外调官,人们都说他仕途不畅。
D.曾巩孝顺友爱,父亲死了,他对继母、四个弟弟、九个妹妹,都用尽了自己的力量。
9.断句和翻译。
(1)用“/”号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②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答案
5.D
6.B
7.A
8.A
9.(1)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2)①曾巩请他吃饭并让他穿戴齐整,借给他马匹和随从,用车运载奖赏的金银和丝织品跟随着他,在四方巡行夸耀。(饮食冠裳、假、辇、徇)
②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阙、劳、遂)
解析
5.“鲜”的意思是“少”。
6.都是代词,这,那。A.表示承接的连词,就/转折连词,却;C.动词,作为/动词,做,写;D.表示目的的连词,来/介词,把。
7.“奇”和“劣”“小”“异”一样,都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善”是形容词做动词。
8.欧阳修感到奇异的是曾巩弱冠之后写的文章。
9.见译文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是建昌南丰人。生来就敏锐聪明,读几百字的文章,脱口就能背诵。十二岁时,试着写了一篇《六论》,提笔就成,言辞很壮美。刚刚成年就名闻四方,欧阳修看到了他的文章,认为很奇特。
曾巩嘉祐二年考中了进士。出京做了越州通判。越州旧例是从酒场拿钱供衙门用,钱不够时,再向乡里征取赋税,定期为七年。期限到了,但征收赋税的人想多收入些,仍像当初一样索要赋税。曾巩调查了解这情况后,立刻停止了这项收费。时值荒年,曾巩考虑到平常的粮食不足供给,而且乡里的百姓,不能都到城镇中。于是通告所属各县,劝富人拿出自己的粮食,总共十五万石,比平常的价钱稍高些卖给百姓。百姓能够就近买到粮食,不出乡里吃的就很充裕。又贷给百姓种子,让他们随着秋天的赋税来偿还,农事没有荒废。
曾巩在齐州当知府,他的治理方法是以快速治理奸恶盗贼为根本。曲堤一个姓周的拥有资财在乡里称霸,他的儿子周高蛮横放纵,残害百姓,污辱妇女,穿的衣服使用的器皿都犯上超越本分,势力能撼动权贵豪门,州县的官吏没人敢查办他,而曾巩则抓捕并用法律制裁了他。章丘有些百姓在村落里聚集结伙,号称“霸王社”,打架抢劫争斗随意拘禁,没有不如愿的。曾巩将其中三十一人发配流放,又嘱咐百姓结成五户一保,让监督察看霸王社人员的动向,发现盗贼就击鼓互相支援。(结果)每次发案都能捕获盗贼。有一个叫葛友的,名字在追捕之列,一天,他主动自首。曾巩请他吃饭并让他穿戴齐整,借给他马匹和随从,用车运载奖赏的金银和丝织品跟随着他,在四方巡行夸耀。其他盗贼听说后,很多人出来自首。
河北征调百姓疏通河道,要从其他地方调集百姓,齐州应当出民工两万。县里最初按户籍三个男丁就出一人,曾巩搜求那些隐瞒和遗漏的人,最后到九个男丁出一人,节省好几倍花费。他又废除了没有名目的渡河钱,建桥让百姓过河通行。他还迁徙了驿舍,从长清到博州,通达到魏地,共节省六个驿舍,人们都认为非常有益。
(曾巩)后又被调任明州、亳州、沧州。他身负有才能的名声,可却长时间在京外调官,人们都说他仕途不畅。当时年轻一辈纷纷露出锋芒,曾巩把这些看得很淡泊。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
曾巩生性孝顺友爱,父亲死了,他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衰败单薄孤弱之中,抚养四个弟弟、九个妹妹,无论他们作官、求学、婚嫁,全都尽了自己的力量。曾巩写文章,连通古今,愈来愈精,从“六经”出发,衡量比较学习司马迁和韩愈的为文之道,当时善于作文写诗的人,很少有人能超过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18分)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入,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
会肃宗欲制定礼乐,褒知帝旨欲有兴作,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语。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
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褒省诏,乃叹息不已,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未及奏,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
褒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永元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后坐上灾害不实免。有顷征,再迁,复为侍中。
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遂行于世。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少笃志,有大度             笃:忠诚
B、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         臻:齐备
C、明年复下诏,褒省诏           省:看到
D、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         踊:猛涨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


 
A、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                        乃叹息不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君乃亡赵走燕

D、


 
C、

 
       今承旨而***之                            其秋大孰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孰能讥之乎
22、下列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常感朝廷制度未备          B、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
C、褒省诏,乃叹息不已       D、十四年,卒官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褒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胸怀大度,从小接受他父亲曹充的教导,像“博雅”这种级别最高的考试,他都畅行无阻,尤其喜欢礼仪之事。
B、曹褒上书皇帝,建议兴作礼乐,但太常巢堪看到奏章后,没有答应曹褒的建议。后曹褒再次
上书,全面陈述礼乐的根本、制改的意愿。
C、曹褒做圉县县令时,以理治人,以德教化。进入圉县境内的别的郡县的五个强盗被抓住后,曹褒对他们只进行了一番教育,并没有***掉他们。
D、曹褒体恤民情,安葬、祭祀没有子女的人;他关心百姓疾苦,疫情发生,亲自巡察并为病人请医送药;他精简机构,辞退奸人,从而使百姓不再愁吃穿。
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三)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2题。(10分)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序》节选
  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5分)
  1、今 之 人 慕 趣 之 名 求 趣 之 似 于 是 有 辨 说 书 画 涉 猎 古 董 以 为 清寄 意 玄 虚 脱 迹 尘纷以 为 远 又 其 下 则 有 如 苏 州 之 烧 香 煮 茶 者。
  2、这段文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 9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
B.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排列,比照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怖:内心惊悸,害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于”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8.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所选部分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舞阳——倚桂笑骂”等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人的秦舞阳竞“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舞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擿”,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通州海门兴利记
王安石
余读豳诗:“以其妇子,馌①彼南亩,田畯②至喜。”嗟乎!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叹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则亦欲善之心出于至诚而已,盖不独法度有以驱之也。以赏罚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废。有士于此,能以豳之吏自为,而不苟于其民,岂非所谓有志者邪?
以余所闻,吴兴沈君兴宗海门之政,可谓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以灌义宁等数乡之田。方是时,民之垫于海③,***者相属。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少焉,诱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由是观之,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农夫送饭。
②田畯(jùn):监督农奴劳动的农官。
③海:东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叹其吏之能民           能:能***
B.以赏罚用天下             用:治理
C.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     酾:疏导
D.少焉,诱起之以就功       就:完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妇子,饣盍彼南亩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B.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D.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
秦王恐其破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引用豳诗,是要通过描写豳国人民和谐的生活情景来表现豳国官吏的与民亲善、赏罚分明,从而引出具有古代遗风的官吏沈兴宗。
B.作者认为沈兴宗是能够用豳国官吏的行为来要求自己而且对百姓负责的官吏,可以称得上是有志向的人了。
C.对于为沈兴宗写文章赞颂他一事,作者与当时的一些喜欢议论政事的人意见不一,他认为能够像沈兴宗这样的为官之人其实不多,应该为他写一篇文章。
D.文章标题中的“兴利”即指第三段沈兴宗在海门兴修水利一事。作者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既交待了沈兴宗的政绩,也表达了对沈兴宗爱民利民行为的赞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 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
(2) 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
(3)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
5.为什么作者认为沈兴宗是“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请用自己的话结合内容具体作答)(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