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选自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
20.依据选文,说明严羽所认为好诗所必须具备的标准。(2分)
答:                                                                      
21.列举具备严羽所认为好诗标准的两位盛唐诗人的诗各一篇。(2分)
答:                                                                      
答案
19.夫诗有別材/非关书也/诗有別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20.有兴趣或言有尽而意无穷2分。答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给1分。
21.有意境即可。如李白《静夜思》、杜甫《登高》王维《鹿柴》等。
解析
9.句读
20.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主旨。
21.自己认为有意境的古诗即可。
参考译文:诗要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和多读书有学问没有什么关系;诗要另有一种意趣,它是抽象说理所达不到的。可是古人没有不多读书做学问,不多通晓人情物理的。所谓不运用逻辑推理,不把话说尽而有言外之意,才是上等的。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举一反三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骋骛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二日,涉其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B.问之习庐山者          习:谙习,熟悉。
C.完壮邃密,非复其旧     壮:使……坚固。
D. 愿为文以志之        志:记住。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流转汹涌,穷水之变       B. 以待四方之游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  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    D. 则其为道也轻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即点明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和机缘,景物描写生动鲜明,连用多个比喻传神地写出了石间流水的巨大声响和湍急情态。
B.本文在写景的基础上发议论,从“僧”追求佛理谈到“士”追求“道”,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对求“道”的看法。
C.苏辙因获罪而被贬谪,不免有些悲观颓废,但他从二迁身上看到了“不懈”的力量,从而发出“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的感叹。
D.本文先叙后议,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淡雅、朴素自然,简洁畅达,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祖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同。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遗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已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他,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租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婚家,皆汲汲经理,如已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选自《宋史》)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丧会,窃券而逃  券:契据
B.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纠察:维持秩序
C.徐伺之,一妇每以已馔馈姑            伺:侦候,探察
D.皆汲汲经理                          经理:处理操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子累年讼于官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B.吾牛因某氏所租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C.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D.一妇每以已馔馈姑         秦亦不以城予赵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宰办机智巧妙的一组是           (   )
①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梦
③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⑥置义他,创义役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采取有力手段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吏卒饮食一样。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运用计谋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人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尽心竭力去办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时,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注:①胥靡:禁锢。②王:指鲁恭王刘余。③明堂: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选士、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进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公耻之                         耻:以……为耻
B.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         受:传授
C.以事孝景帝                           事:侍奉
D.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     说:通“悦”,喜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则以为太中大夫                       金就砺则利
B.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C.天子问治乱之事                       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D.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     举类迩而见义远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申公教学有关的一组是(   )
①申公游学长安                 ②归鲁,退居家教
③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     ④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⑤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           ⑥是时天子方好文词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④⑤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公曾经做太子刘戊的老师。刘戊立楚王后,申公因遭刘戊禁锢,感到耻辱,就回到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
B.申公教授《诗》经,凡有疑惑处便存疑,不强作解释。其弟子讲解《诗》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多依循申公的见解。
C.王臧、代国人赵绾向皇上举荐老师申公,是为了让申公说服皇上同意建明堂的事。结果皇上因为不喜欢申公而停止了商议建造明堂的事。
D.申公教学一生很有成就,申公弟子中拜为博士有十几人,他们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洁有节操,人们称赞他们好学。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4题。
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B.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C.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D.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②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B.①每以振施为务                 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C.①士谦家富于财                 ②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D.①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②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11.根据文意,下列各句中补出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赵郡王睿举德行,(睿)称疾不就
B.(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C.为(债家)设酒食,对之燔契
D.(己)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1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李士谦“轻利重义”的一组是( )
①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②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③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④“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⑤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⑥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⑤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幼年丧父,对母亲格外孝顺。后来母亲去世,他为母亲服丧,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憔悴不堪。
B.李士谦乐善好施,对州中因办丧事而兄弟分财不均的人家,他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平息矛盾,使人向善。
C.李士谦对于给他人的恩惠和人们对自己的赞誉常常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算不上真正有阴德。
D.李士谦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很高,故去时甚至有百姓愿代其而亡,大家自发地为李士谦树碑来纪念他。
1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和士开(注:人名)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⑵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课外阅读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  度:估量。
B.至秦,会庄襄王卒      会:恰巧赶上。
C.诸侯复强,相聚约从    从:跟从,随从。
D.会韩人郑国来间秦      间:离间。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故诟莫大于卑贱               
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B.①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①昔者秦穆公之霸               
②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D.①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够表明李斯“西说秦王”和“亦在逐中”的原因的一组是(   )
A.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 
②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B.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②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
C.①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       
②斯乃上《谏逐客书》
D.①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     
②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在郡里当小吏的时候,看到厕鼠和仓鼠的不同境况,感悟到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
B.李斯跟随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听了荀子不可错过机遇的教导后,就西行到秦国去,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就先充当了吕不韦的舍人。
C.李斯认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但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不要非难社会、妄图功名利禄,要与世无争。
D.李斯建议秦王在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的情况下,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任命他做丞相。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