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 ! ”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官名  官名  
B 官名  一般尊称  
C 别号  官名  
D 爵名  官名
2、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 ?( )
A 母亲  B 妻子  C 儿媳  D 姊妹
3、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 ( )
A 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B 所请不当圣意  
C 以是方镇跋扈  D 求无不得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而敕不下  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B 自艰难以来  艰难:艰苦困难
C 是以方镇跋扈  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
D 言虞候纵横之状  纵横:这里指放肆
5、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B 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C 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 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6、对“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 )
A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 ( 需经过宰相 ) 不知体贴人啊 !
B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
C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
D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
7 、“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 ( )
A 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  B 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C 朝廷姑息方镇武臣  D 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答案
     1、 D     2 、B
3 、D     4 、B     5 、D     6、D     7、D
解析
1、 D( 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汾阳是爵名。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令公是官名 )  
2 、B( 文中有“惜母”句,故知南阳夫人为诸子之母,为郭子仪之妻 )
3 、D( “此”是指方镇跋扈的程度 )
4 、B( 指安史之乱,不能停留于字面的解释 )
5 、D( 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武臣——节度使常骄横跋扈,有所要求,朝廷畏惧,尽量满足。郭子仪请求处分一个州县官,皇帝迟迟不批准,说明皇上不把郭子仪和一般武臣同样看待。这也说明皇帝知道郭子仪办事出以公心、忠于朝廷,所以郭子仪很高兴,希望大家祝贺他。“见贺”,即“贺我” )
6、D( “请”,请求皇帝;前文有“奏”,弹劾;“体”,体统 )
7、D( 叹诸子不懂事,不奖赏严肃执法的都虞候,而怜惜母亲乳母之子,是循私的表现 )
【译文】
汾阳王郭子仪在汾州 ( 唐代州名,辖境在今山西省中部 ) ,曾经向皇帝上表弹劾一个州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判官 ( 郭子仪的下属 ) 张昙对同僚说,凭着郭令公 ( 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世称令公 ) 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 ( 因处分官吏要经过宰相 ) 。汾阳王听到这事后,对手下官吏们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朝廷对地方上的军事长军持姑息态度,他们有所求,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上的军事长官骄横不法,使朝廷存在疑虑,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子仪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皇帝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看成是一般的武臣,诸位可以祝贺我了。”听到这话的人,都佩服郭子仪办事能出以公心并忠于朝廷。郭子仪在河中 ( 河中,唐代方镇名,今山西的南部 ) ,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郭子仪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触犯了这个禁令。军中执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哭着报告郭子仪,诉说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况。郭子仪斥责了他们,并把他们赶开。第二天,郭子仪对手下的幕宾和僚属叹息多次。大家都不了解是为什么,后来慢慢地问郭子仪。郭子仪说:“我的几个儿子,全是奴仆的材料。”于是又把缘故告诉大家说:“他们不奖赏父亲的都虞候,可是却怜惜母亲乳母之子,这不是奴仆的材料是什么 ?
举一反三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②南城人。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③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④终日不得被,始谢逆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⑤有之,今何靳⑥?”策曰:“然,有质钱而没⑦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⑧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南公:即吕南公,北宋学者。  ②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  
③驵:音zǎng ,市场经纪人。  ④亢亢:指骡子的脊骨高。  
⑤帑:音 tǎng,库房。  ⑥靳:吝啬。  
⑦没:同“殁”,死。  ⑧畀:音bì,给予。
19、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得不可被鞍者    (2)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3)有质钱而没者      (4)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20、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B.自追及,告以不堪
C.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D.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2)今以是何之?
22、陈策“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是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
23、上文提到的三个人,他们身上共性的特征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王充①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②,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③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节选自《论衡·订鬼篇》)
[注] ①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②寝衽:卧床不起。衽,音rèn,卧席。  
③传:这里指《吕览》。原文是:“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乎牛也。”
1、上文提到的“传”即《吕览》,也被称为《      》。
2、“庖丁解牛”这个典故本身要说明的道理是                  。文中举“伯乐相马”和“庖丁解牛”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                                                  。
3、从上文内容看,标题“订鬼”的意思是(  )。
A.对“鬼”加以研究
B.就“鬼”进行讨论
C.修正人们关于“鬼”的认识
D.给“什么是鬼”下一个定义
4、在作者看来,“鬼”是如何产生的?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巨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独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暇,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桧以实对。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囊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逵赓御制《芝草诗》有“皇心未敢宴安图”之句,桧见之怒曰:“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阻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生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赋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逵对独当帝意        当:适合
  B.亲老不能涉险远        亲老:亲人和老人
  C.逵不答,桧滋怒        滋;更加
  D.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    抗折:抗拒、驳斥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①侩以实对    ②能以家来乎
  ③当以百金为助  ④以此知卿不附权贵
  ⑤勿以微贱为间  ⑥尽公考阅,以革旧弊
  ⑦逵以疾求外
  A.①③⑤ B.②④ C.⑤⑦ D.③④⑥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逵不附权贵的一组是  (  )
  ①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②逵单车赴阙。③逵唯唯而已。
  ④讽逵往谢,逵不答。⑤帝为之抆泪叹息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赵逵读书能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和当代名人贤士的行为节操,深人探讨研究,尊崇接近那些贤人。
  B.赵逵中进士后因言论不合秦桧的心意而被罢免官职,后经皇帝询问才被任命为朝官,赴朝廷时,征税者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他的行囊。
  C.赵逵在朝任官,秦桧既出言打击又想施惠拉拢,赵逵不为所动。秦桧死后,赵逵受皇帝信任升官。
  D.赵逵直言奏告皇帝应广开言路使人敢言,后来他主管科举考试,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察看考生,革除旧弊,选到了王十朋等人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①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②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毕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③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释:①诎(qū):说话笨拙。  ②已:通“以”。  ③窋(kū):同“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治行,吾将入相    趣:通“促”,催促。
D.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务:追求。
C.从吏幸相国召案之    案:考察。
D.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    垂拱:垂衣拱手(治理天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木诎于文辞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B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 参辄饮以醇酒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B.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C.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D.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地位低下时与曹参关系很好,二人做了将相后有了隔阂,所以萧何一直到死也没有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
B.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的大臣,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为求行事稳妥,一本萧何的做法,“萧规曹随”,大大增强了国力,受到百姓的称赞。
C.曹参担任丞相,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谨守职位,维持现状,墨守成规,遵守既定的法令制度,缺乏创新精神。
D.曹参主张“治道贵清静”,身为相国,整日整夜地喝酒,甚至和后园的官员一起饮酒唱歌,被惠帝当面谴责,回家后迁怒儿子曹窋,用竹板大了曹窋二百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
(2)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3)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参考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
(《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高宗还平城,太华殿         起:起居
B.其所营立,必农隙             因:利用
C.欲以君之短                   彰:显扬
D.司徒声嘶股栗,不能言         殆:几乎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高允“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的一组是 (   )
A.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         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B.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
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 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
D.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         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允反对大兴土木,认为已有的宫室已经足够用了;即使要有所修建,也应该慢慢来, 不能仓促草率,因为这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较长的时间。
B.高允经常进谏,有时语气痛切,魏高宗常常让身边的人避开而单独接见他。因此,高宗曾对群臣说,我知道高允的过错而天下人都不知道,但我仍然不能不说高允是忠臣。
C.跟高允一起被朝廷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已经被授予大官、封了侯爵,部下也有不少人做到刺史等高官,但高允却并不看重这些,朝廷要授予他高官,他还坚决拒绝,不肯接受。
D.游雅认为,史书中描述的历史人物卓子康、刘文饶的为人,那些心地偏狭的人或许不会相信,但他们若看到高允喜怒不形于色,就会相信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 (3分)
译文:
(2)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3分)
译文:
(3)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