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答案
1.A
2.D 
3.B 
4. C
5.(8分)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解析

1.A项中的“凶”是一个极常见的多义实词。此处应解释成“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如:“岁有凶穰(丰收),故谷有贵贱。”(《管子?国蓄》)另外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收入人教版《语文》第一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该句中的“凶”正与本题中的“凶”一样。
2.D  “而”作连词时,可表示修饰关系,可表并列关系,可表承接关系,可表假设关系,表递进关系, A项中的“而”都表修饰关系。
“因”作介词,可表方式,译为“通过、经由、经过”;可表依据,译为“依照、凭借、根据、依靠”;可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因”作连词,可表承接关系,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可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可表后面的动作行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发生的,可译为“趁着,趁此”。 B项中的“因”都可译为“于是,就”。
“为”可作实词,相当于“做,作为”;“认为”;“献,出”;“治理”;“给予”;“变成”、“成为”;判断词“是”。“为”作虚词,可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可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可译为“向(着)”、“对(着)”等;可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可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等;可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可表被动,译为“被”。C的两个“为”都作“给”、“替”讲。
“以”用作介词时,可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所凭借的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可起提起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把”;这里前句中的“以”相当于“用”;后句中的“以”相当于“凭”、“根据”,所以用法不一样。
3.B 看句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的做法是桑怿为了寻找到老父之子的衣服而采用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虽然他的这种做法是出于同情老父一家人的处境,表面上看也好像是助人之举,但是本句重在“不使之知觉”的方式方法上。句③中的“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这是桑怿暗中探访并用语言将其说服的“仗义助人”的最后效果,不是“仗义肋人”的表现。句④中桑怿一句“赂得官,非我所欲,况贫无银”,则是表现桑怿廉洁清正的高尚品质的,而不是“仗义助人”的表现,故也不选。即使把握不准句②,我们也可以用排除法将凡是带有③或④的选项去掉,也能选到正确答案
4. C C项原文“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可见桑怿虽身材不高大,但是自我修炼,也显得威仪大方,所以他说的话就好像不是出自一个身材不高大的人的口里了,而事实上前面桑怿召里中少年所戒之言和对一位王姓少年所说的话看来,桑怿不仅不是一个言辞拙劣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辞令的大方之家,可见选择题中“拙于言辞”的说法是不对的;另外“遇人常畏,若不自足”也不一定要讲成“耻于见人,不够自信”,把它讲成桑怿因为自己身材不高大所以在人前总是非常谦恭,认为自己和别人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充实起来,“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就是明显的例证,所以C项错误。
5.本题中“特”、“雄”、“壮”、“及得”、“诬”、“不尽知”六处一定要翻译准确,否则就要按词扣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本题中的“特”意为“只是”,“雄”意为“雄健、雄浑”,“壮”意为“渲染、壮写”,“及得”意为“等到了解/知道”,“诬”意为“说假话、胡编、乱说、乱写”等,“不尽知”意为“不全知道、未能全都知晓”。先让这些重点词语落实后,再来按一一对应的原则翻译就行了。
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举一反三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窦婴字王孙,孝文皇后从兄子也。父观津人也,喜宾客。孝文时为吴相,病免。孝景即位,为詹事。
梁孝王,帝孝景弟也,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后欢。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太后由此憎婴。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婴门籍,不得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诸窦无如婴贤,召入见,固让谢,称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裁取为用,金无入家者。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为魏其侯。游士宾客争归之。每朝议大事,列侯莫敢与抗礼。
四年,立栗太子,以婴为傅。七年,栗太子废,婴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下数月,诸窦宾客辩士说,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婴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不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是自明扬主上之过。则妻子无类矣。”婴然之,乃起,朝请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景帝曰:“太后岂以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臣相。
窦太后崩。婴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
赞曰:“窦婴以外威为重。而名显。位卿侯,大业定矣。然婴不知时变。凶德参会,待时而发,藉福其间,焉能救斯败哉!遇合有命,悲乎!”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入见,固让谢           固:执意       B.游士宾客争归之      归:归附
C.诸窦宾客辩士说,莫能来   来:前来       D.益疏不用,无势      疏:(被)疏远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婴亦薄其官,因病免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婴然之,乃起,朝请如故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太后岂以臣有爱,不相魏其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①婴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景三年,吴楚反叛,窦婴答应出任大将军,主要是被皇上“国家有急难,作为帝王的子孙,难道能够推让吗”这番话所激励。
B.担任大将军后,窦婴及时向皇上举荐贤才,并且不贪财物,皇上赏赐的千斤之金窦婴都没享用分文,而是让下属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取用。
C.栗太子被废黜后,窦婴称说有病,携一女子隐居在蓝田南山下,后经高遂的劝说,才又入朝拜见。
D.桃侯免职后,太后向皇上极力荐举窦婴,但皇上并未采纳太后建议,认为窦婴不足以担当丞相的重任。
10.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或评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太后之所以憎恨窦婴,收回了窦婴的门籍,不让他入朝朝见,起源于窦婴嫌自己所任的官职小,称病辞官这件事。
B.选文表明,窦婴虽然名声显,位卿侯,定大业,但终究没能为相,因为他不知时变,轻慢无礼。
C.选文最后一段主要在阐发人生祸福相倚的道理:凶祸隐藏在福祉中,适时爆发。但作者认为人生祸福归根结底属于“遇合有命”。
D.从窦婴的人生经历来看,其幸福完全是皇上和太后带来的,因为他是“孝文皇后从兄子”;其败落则是他自己轻慢的个性造成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 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 孔子家语·颜回》)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C.然而犹乃求马不已                 求:寻求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9.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                                                                                    
⑵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                                                                                    
⑶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①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揵②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雰豆③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 ①上:指隋炀帝。②揵:连接。③雰豆:豆名,又名野绿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   次:顺着
B.端持节卧起                           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             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及:言及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道塞,无所归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       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雰豆以食             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           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   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亳、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逃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的句子:(9分)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愿足下更虑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13.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填空(每空0.5分,共8分)
(***《沁园春•长沙》)
②她是有                ,             ,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戴望舒《雨巷》)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④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⑤《小狗包弟》一文的作者是      ,他的“激流三部曲”包括《  》《春》《  》,《雾》《雨》《电》合称“          ”。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