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寄所托。 因:因为。
B.虽世事异。  殊:不同。
C.文嗟悼。      临:面对。
D.其所述。      录:记下。
2.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矣。
③犹不能不之兴怀。
④引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译文) 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译文) 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 译文) 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译为)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5.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答案
1.A
2.C
3.D
4.B
5.D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 ī, 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北音清越函    胡:重浊而模糊
D.聊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行必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而行       辞:拒绝
C.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人主之子孙则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天下桡
       若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
       夫子哂由也
D.父行法,不忍
       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举高第迁上蔡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谏议大夫,迁南阳太守,其治如上蔡。
  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复数增秩赐金。竟宁中,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奏请上林诸离近宫馆稀幸御者,勿复缮治供帐,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及宫馆兵弩什器减过太半。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遂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信臣年老以官卒。
  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主祠。(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述 称:称赞
B.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 约束:规定
C.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 敖,同“傲”,骄傲
D.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 治行:政绩品行
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完全表明召信臣“好为民兴利”的一组是( )
①其治视民如子
②开通沟渎
③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
④禁止嫁娶送终奢靡
⑤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
⑥躬劝耕农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信臣为人勤劳、肯卖力,而且有谋略。他一心为百姓着想,惩办贪官污吏决不手软,从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B.召信臣一心“为民兴利”,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C.在少府之职时,召信臣认为皇上吃暖房种植的不合时令的蔬菜对健康不利,于是果断地奏请停止生产和供应此类蔬菜。
D.元始四年,皇上下诏书祭祀有益于民的官员,召信臣榜上有名,这说明虽然他已不在人世,但其在百姓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4.用“/”断句。
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不要求标点,画“/”即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请简析以上语段塑造荆轲形象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赵方,字彦直,衡山人。淳熙八年举进士,调蒲圻尉,疑狱多所委决。授大宁监教授,俗陋甚,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自是始有进士。知青阳县,告其守史弥远曰:“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人以为名言。
  进秘阁修撰、知江陵府、主管湖北安抚司事兼权荆湖置司。时金逼于兵,计其必南徙,日夜为备。荆门有东西两山险要,方筑堡其上,增戍兵以遏其冲。金樊快明谋归宋,追兵至襄阳,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千余人,金人遁去。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方申饬诸将,当遏于境上,不可使之入而后拒之于城下。时麦正熟,方遣兵护民刈之,令清野以俟。再疏力陈不可和者七,战议遂定。
  方料金人数不得志于枣阳,必将同时并攻诸城,当先发以制之。命宗政出师向唐,再兴向邓,戒之曰:“毋深入,毋攻城,第溃其保甲,毁其城砦,空其赀粮而已。”宗政进破湖阳县,擒其千户赵兴儿;再兴破高头城,大败金兵,遂薄邓州。唐州兵来援,迎败之,降者踵至。已而金兵至樊城,方命再兴阵以待之,方视其师;金人三日不敢动,遂遁。
  俄得疾,进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归还,力疾犒师,第其功上之。病革[注],曰:“未死一日,当立一日纪纲。”引再兴卧内,勉以协心报国。贻书宰相,论疆场大计。寻卒。赠银青光禄大夫,累赠太师,谥忠肃。(节选自《宋史·赵方传》)
  [注]革:通“亟”,指病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择可教者亲训之/诱:教导
B.增戍兵以其冲/遏:扼守
C.扈再兴以百骑之/邀:邀请
D.方命再兴阵以待之,方其师/视:检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城外/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B.时金逼于兵,计必南徙/教吾子与汝子,幸
C.勉协心报国/五亩之宅,树之
D.与观夹击,又败/明日,徐公来,孰视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方指挥作战有方的一组是( )
①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
②方筑堡其上,增戍兵以遏其冲
③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
④再疏力陈不可和者七,战议遂定
⑤毋深入,毋攻城,第溃其保甲,毁其城砦,空其赀粮而已
⑥引再兴卧内,勉以协心报国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方在做蒲圻县尉期间,解决了许多有疑问的案件,并在此期间针对大宁风俗鄙陋的情况,重视教化,挑选可教的学生亲自教导,人们都受到了感励,从此才有进士。
B.在金人南侵时,赵方一方面派兵在荆门东西两山险要处修筑堡垒,增兵把守,另一方面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骑兵截击,***敌千余人,金兵败走。
C.在宋与金的交战中,除了赵方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检阅军队,亲临指挥外,其部下孟宗政、扈再兴等人的通力合作、英勇善战也功不可没。
D.赵方是南宋主战派的代表,他曾上疏极力陈述不能和金人讲和的理由,即使得病以后,他仍然勉励扈再兴忠心报国,写信给宰相论述边疆大计,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麦正熟,方遣兵护民刈之,令清野以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州兵来援,迎败之,降者踵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