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1、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B.其孰能讥乎?               此余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2、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请简要概括本段中王安石关于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条件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为不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A
3、A: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志”“力”、“物”。
  B、“志”是前提,“力”是实现 “志”的主观条件,“物”是实现 “志”的客观条件。
4、①古代的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收获(心得),因为他们探求思考深入而且广泛。
  ②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采取的啊。(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曰:“有欲与卿从容论议者①。”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离;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彼二子皆有道者所羞,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人民之众,百年承平,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②,虽有皋、夔、稷、离、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离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③”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注:文中“皋、夔、稷、离、傅说”均为古代贤臣,“四凶”是传说中尧、舜时代的四大坏人。慝,音te,邪恶。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擅长反驳论辩。如文中“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宋神宗有意为王安石对自己的批评而辩解,但王安石即以宋神宗的话题另出新论,令人信服。这种论辩思维很值得我们学习。试以此为例,以一两句话反驳下面两种观点。
①人人都说诸葛亮聪明而又严谨,其实他也有错用马谡失街亭的失职和愚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要是一年四季都是春天该多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于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辙亦海康    迁:搬家 
B. 渊明临终,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   忤:感触 
D.其必有以之矣        处:立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未有追和古人者
B.然吾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追和古人,则始东坡
C.今将集而并录之,遗后之君子半生出仕,犯世患 
D.至其得意,谓不甚愧渊明  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3.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 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自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者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选自四部丛刊影宋本《嘉祜集》卷十四)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闻吾学        废:停止      
B.闻马数万骑驰过    介:铠甲
C.尚心不自禁        掉:振奋  
D.中国之人不也      测:观察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昌言对“我”的学业关心鼓励的一组是( )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③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追忆自己与石昌言既是近邻又是亲戚,且得到昌言的关心和鼓励,两人关系融洽,情感深厚。    
B.石昌言作为外交使节出使异域,苏洵为他身负外交重任而高兴,并流露出了对他在外交场合建立功勋的敬仰和赞颂。
C.文章用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劝喻石昌言木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识破敌国的阴谋,在非常时期采取果断措施,英勇善战,不辱使命。
D.这是一篇临别赠序,叙述事件形象具体,采用借古喻今和引用名言的写法,表达主旨深刻,文章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及居相郡,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①诐,(bì)不正,邪僻。 ②《隋书》为唐代魏徵等撰,为避讳而改“民”为“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质朴 
B.上闻而谴之,竟免/坐:因为 
C.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庶:希望 
D.发奸隐,有若神明/摘:揭发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B.衣冠士人多迁关内 
C.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D.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德化人,皆此类也  ②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①上之,复为相州刺史  ②孺卿祠东后土
C.①上岐州,悦其能  ②而君于赵王
D.①其父每谓亲曰  ②及卫律将降者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一定   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治学泛览经史,行事严守礼法。
B.梁彦光性情执著,不因挫折而屈服。相州民风不淳,有些人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
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另一方面以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他的政绩深受皇帝赏识。
D.梁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的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大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郭崇韬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为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之人也。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马彦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马彦圭矫诏魏王***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晋书·郭崇韬传》注:斩祛射钩:祛。袂;钩,衣带之钩。意谓旧怨。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敌人
B、藏于私家,何异公/帑:国库里的钱财
C、由是谗愈人/间:离间的话。
D、视崇韬去就/去就:动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王都利诱之耳②则遣从事一少牢告庙
B、①契丹来,非救文礼②人非生而知
C、①晋兵围张文礼镇州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
D、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②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郭崇韬进入洛阳后,开始接受别人的贿赂,在故人子弟的劝谏下,他把收受的钱财都献出去了。
C、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D、向延嗣诬陷郭崇韬把蜀地的宝货据为己有,并有谋反的意图。庄宗对此大怒,马彦圭假传圣旨让魏王处死了他。
4、联系全文看,下面对文言文最后一段的议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时,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值得非议。
B、郭崇韬自认为是郭子仪的后代,路过其墓地时,下马痛哭,作者对此不以为然。
C、郭崇韬尽忠国家,征蜀时,军政大事都由他决断。能破蜀,他功不可没。
D、破蜀后,郭崇韬派遣使者招抚南诏诸蛮。作者认为这种举动体现了他的大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