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错
B.君子疾夫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矣 相:辅助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倾诉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能
B.且在邦域中矣 既来之,则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将焉用彼相矣 故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 不在颛臾,在萧墙之内也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答案
1、B
2、D
3、B
4、D
举一反三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①为短文加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
A. 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 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 短文中,孔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④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注】①三王:指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指王仲舒,曾任中书舍人,太原人。③浃和:和睦。④燕:通“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壮:认为……豪壮
B.以为当得躬大府——诣:到……去
C.修于庭户数日之间——令:美德
D.而吾州乃无一事可而行者——假:请假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     )
①系官于朝
②以言事斥守揭阳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王阁闻名遐迩,作者从年少时就知道它是江南的第一名胜景观。
B.王仲舒任南昌地方长官后,曾经著书呼吁关注滕王阁的修缮问题。
C.王仲舒修缮滕王阁没有劳民伤财,作者对此务实精神持肯定态度。
D.本文在写法上没有正面描写滕王阁及其四周景物,而是以情取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②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1)下面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人的智力生来就有差别,对“困而不学”者持否定态度。
B.孔子认为自己并不是天才,而是靠好古、敏学来获取知识的。
C.孟子认为君子只要以“道”来深造,就能左右逢源,获取利益。
D.成语“居安资深”出自《孟子》选段,指掌握学问牢固而根底深厚。
(2)以上三则选段表明孔、孟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有哪些相同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苏氏文集
序欧阳
  修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而集录之。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 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作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其可无——恨:遗憾
B.遂以其集之——归:属于
C.望之昂然,而之温温——即:接近
D.欲以子美为根而之者——累:株连
2.下列句子中,肯定苏子美文学才华、文学追求的一组是(     )
①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②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④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⑥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美遭受排挤挫折时,文章却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1)按孟子的说法,孔子认为 禹、稷和颜回“贤”,是因为“______、______”,(两个字)“易地则皆然”是说假如他们时空地位互换,也会有相同的做人原则,这相同的原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即可)
(2)为什么孟子说“禹、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