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①,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②,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①,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②,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华阳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嫡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取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注释:①秦庶孽孙:秦国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孙。②邯郸:赵国都城。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于诸侯/质:(到别国)作抵押 B.自奉而西游秦/游:游玩 C.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行:做,此处为“使用” D.延诸侯游士宾客/延:邀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贫,客于此/当其欣于所遇 B.请以千金为子西游/洎牧以谗诛 C.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信而见疑 D.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此亡秦之续耳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 ) ①车乘进用不饶 ②曰“此奇货可居” 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 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 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不韦在邯郸一见到处境窘困的子楚就找准了投机的目标,他主动去拜见子楚,为他出谋划策。 B.吕不韦虽然贫困,但他竭力为子楚谋划,使他获得了华阳夫人的宠信并最终成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 C.安国君在位时间极短,庄襄王(子楚)也只在位三年,客观上也使得吕不韦迅速成为秦国的显贵。 D.吕不韦曾效法魏楚赵齐四公子的做法招贤纳士,并主持门客著书立说,悬赏千金求增删一字,以此完善《吕氏春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B 2.D 3.A 4.B 5.(1)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而怜惜他,说“这真是稀罕的宝货,可以存积着卖大价钱”。 (2)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礼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 (3)吕不韦认为秦国强大,以(在这方面)不如他们而感到羞耻,所以也招徕士人,给予优厚待遇,门下食客达到三千人。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①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递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孙无功而为候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蓓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天、周公之忠至。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②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③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选自《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有删改) 【注】①吕甥:人名。②茅焦:人名。③劘mó:切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执晋侯/执:俘获 B.延入为上客/延:延请 C.恣君之所使/恣:听凭 D.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数:屡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迎而拒之②吾从而师之 B.①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①吕甥之言出于义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①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都是如此。 B.文章举左师说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文章劝谏之难这一观点。 C.蔡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导范雎,劝说范雎将相位让给贤能的人,并最终说服了范雎。 D.在茅焦以夏桀、殷纣狂妄悖理的行为对始皇加以责备后,秦王母子遂和好如初。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选自《贞观政要》)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奏之,事皆合旨 令:命令 B.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累:多次 C.令直门下省 直:同“置”,安置 D.此非臣所发意 意:意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甚获当时之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乃臣家客马周也 C.太宗怪其能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 位尊而无功 3.对于马周所任官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马周最初任的官是监察御史。 B.马周曾由中书令舍人被提拔为中书令。 C.马周曾兼任中书令和太子左庶子之职。 D.辞去中书令后,马周担任吏部上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求贤若渴,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赖。 B.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物又能秉公直言,因此而官至吏部上书。 C.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对,都能让太宗满意。 D.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塘①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②。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③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④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即***,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辽史·张砺传》) 注释:①石敬塘(892-942):后唐节度使。曾在契丹的扶持下称帝,建年号为天福,史称后晋。②契丹:古代少数民族名,早居辽河一带。后耶律阿保机统一各族,建契丹国,即辽国。③通事:官名,以通晓华俗华语的人充任,职掌外交方面的事务。④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习:习惯 B.宜以中国人治之/中国:中原 C.趣令锁之/趣:急忙 D.擢翰林学士/擢:提拔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表现张砺“刚直”的一组是:( ) ①会石敬瑭进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 ②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 ③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④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 ⑤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即***,奚以锁为?” ⑥是夕,砺恚愤卒。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砺在后唐任职时,颇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随赵德钧赴河东援助张敬达,后来张敬达兵败,张砺归顺了契丹。 B.张砺为人刚直,知无不言,无所顾忌,辽太宗非常器重他。他曾要逃走,当辽太宗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后,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向他道歉。 C.张砺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时,萧翰等将领大肆屠***、掠夺,张砺直言阻止他们,但辽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D.辽太宗去世后,张砺正在恒州,萧翰等将领乘机报复,欲***害张砺,张砺刚强不屈,愤激死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顾通事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为文简畅有法 为:写作 C.郁然负公辅望 负:怀有 D.还边兵,革宫市 革:改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
养 晦 堂 记 曾国藩 |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①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②,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而扬雄亦称:“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势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耀者哉?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注】①翘然:翘,音qiáo,翘然,意气饱满的样子。②厮役贱卒、污行贾竖:现犹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贫而觊富/觊:希望。 B.率常终身幽默/幽默:沉寂。 C.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加:多。 D.余为备陈所以/备:详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缇骑按剑而前 B.彼岂与人异性/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乃“世人之恒情”,又言及君子的不同作为,在对比叙写中突出了对后者的肯定。 B.作者引用扬雄的话,意在说明“湛于势利,汩于毁誉”之人容易被富贵名誉所累,甚至因此而招来毁灭,只有“高明之家”才能获得神灵的护佑。 C.文章采用了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阐发了人生不应汲汲于当世之富贵、名誉,而应追求内心的恬淡、安然的哲理。 D.本文虽是为养晦堂作记,但作者实是借机发表观点并勉励友人。文章许多关键语句使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语言上有参差错落之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