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胡励,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励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胡励,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励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安徽省期中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胡励,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励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励操笔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自是学业日进。昉尝谓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何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励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称其程文为“元化格。”
         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励性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砺欲就坐,桢责之,砺曰:“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桢曰:“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桢壮其言,改谢之。
        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贼发,将***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曰:“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母忧去官。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曰:“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扈从至汴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 
注: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扈从:随从护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日必将世 名:闻名
B.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 直:通“值”,报酬
C.桢壮其言,改之 谢:感谢
D.令公署撤关,亦无事 竟:最终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胡砺“性刚直无所屈”的一组是 (    )
①砺操笔立成
 ②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
③砺知其弊,悉罢去。 
④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
⑤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
⑥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砺从小就喜爱学习,后来得到韩昉的帮助,同韩昉的儿子在一起接受教育,进步很快,天会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
B.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在漕运官署设宴,斥责胡砺就坐不懂礼法, 胡砺认为自己是政府官员,同时又是今天宴会的宾客,理当就坐。
C.胡砺任深州军州事期间,将各县按例设置的弓箭手全部免除不用,每年为老百姓减轻钱币五千余万的经济负担。 
D.刑部侍郎白彦恭的官职虽然比胡砺低,但因为他过去的功劳,被任命为宋国岁元使,胡砺做他的副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励操笔立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B
4.(1)韩昉遇见他认为他是一个奇才,让他写诗来显示他的志向,胡砺提笔一挥而就(意思对即可)
(2)胡砺常用做人的礼仪使他折服,郡守感到惭愧而心服,把郡府的公务完全托付给胡砺。(意思对即可)
(3)盗贼需要的不过是钱财,我这里一贫如洗,还防备什么。(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疲,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①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来,②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节选《史记》)
    注: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象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婴已而补县吏,与高祖相         爱:亲近
B.后覆,婴坐高祖系岁余           狱:案件
C.追至平城,为胡所困             北:向北
D.曰“近我”,以尊之              异:使…与众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得脱    旦日飨士,为击破沛公军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            独五人之皎皎,何?
C.终是脱高祖                      方其系燕父子
D.高后崩,代王来                  君所知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夏侯婴年轻时就和刘邦有交往,刘邦犯“伤人”罪,他不仅为刘邦开脱,而且替刘邦受过。
B. 刘邦兵败而逃,夏侯婴冒着被***头的危险,多次救护刘邦的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C.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D.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先后侍奉高祖、孝惠帝和高后,又与大臣共立汉文帝,在汉文帝八岁时去世,死后被谥文侯。
4.下列对夏侯婴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婴戎马倥偬,为刘氏政权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B.夏侯婴是一个为刘氏江山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忠正之臣。
C.夏侯婴虽然重情义,为人善良,做事谨慎,但缺少谋略。
D.夏侯婴忠心耿耿,废少帝,立代王,稳定了刘氏基业,促进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5.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嘉深通有谋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谥曰贞侯。子奕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四?郭嘉传》)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与共天下大难:渡过     
B.为司空军祭酒:奏章
C.辎重多,难以利:趋向     
D.自柳城还,笃:病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袁公徒欲效周公之士            ②敏而好学,不耻问  
B.①虽有百万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②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①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②人皆得隶使之  
D.①欲以后事之                    ②若皆且为所虏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嘉“有谋略,达于事情”的一组是(    )
①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②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③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   
④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    
⑤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       
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嘉初到袁绍麾下,感觉才能难以施展。后来去见太祖,以其不凡的见识而受到太祖的器重。郭嘉也认定曹操是能治乱世之人。    
B.郭嘉被太祖推荐为司空军祭酒,从此随从太祖征伐,遇事能够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多献良策,谋功甚高。    
C.郭嘉忠于王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太祖派使者前来探望,可惜错过了最后见面的机会,这使太祖在郭嘉英年早逝后感到十分伤感。    
D.郭嘉不但是多谋善断的军师,更是太祖本人的知己,太祖甚感满意,以至赤壁一战失败后,尚追念郭嘉,叹惜其人不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王安石传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逊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文动笔如飞                属:属于
B、以陛下之所为                沮:通“阻”阻碍
C、水旱常,尧、汤所不免        数:规律
D、王安石天下                  乱:使……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上以为然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B、①朕所以恐惧者            ②所以游目骋怀   
C、①无不言害              ②孰能讥之乎   
D、①扶老携幼困苦状        ②羡长江无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安石力主变法和变法遇阻的一组是 (     )
A、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
B、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动”之语
C、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
D、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波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甕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 解释文中加粗词。
(1)其庐之西南为亭_____________
(2)将何往而非_____________
(3)使其中不自得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活用类型特殊的一项:( )
A、心骇目
B、亦足以快世俗
C、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D、将户甕牖
3、翻译句子。
此皆***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2段中揭示苏轼命名“快哉”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_____________”(请以第一段中原文回答);
其二: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作者最赞赏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询于吴人曰:“雪湖画梅有谱,在乎?”吴人误听以为画眉也,对曰:“然,有之。西湖李四娘画眉标新出异,为谱十种,三吴所共赏也。”
  仲房大喜,即往西湖寻访李四娘,沿门遍叩,三日不见。忽见湖上竹门自启,有姐出迎,曰:“妾在是矣。”及入,问之。笑曰:“妾乃官媒李四娘,有求媒者即与话媒,不知梅也。”
  仲房丧志归家。岁云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拗崛,清白简傲,横斜倾倒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幅,曰:“得之矣。”
  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
1、解释加粗词语。
(1),有之____________
(2)庭梅初放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句中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
A、询吴人曰 家有老妪,尝居
B、谱十种 庭中通南北
C、妾官媒李四娘 今得玩之几席之上
D、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其智力为也 足音辨人
3、翻译句子。
忽见湖上竹门自启,有姐出迎,曰:“妾在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主人公龙仲房“丧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5、文中主人公龙仲房后来说:“得之矣。”他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文章中要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