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苦斋记 刘基 |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②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扶、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葳、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梏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荼。其浅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③,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窳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④以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⑤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予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日苦斋,作《苦斋记》。(有删改) [注]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②岩崿(è):山崖。③吹沙:鱼名。鱼狭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④箨(tuò):笋壳。⑤御:用。蓬:蓬草和藿草。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植物中之 中:中间 B.相为倚伏者也倚 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C.燕坐于华堂之上燕 坐:安坐 D.运穷福艾 艾:尽,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剑溪之水出焉 得其尤绝者家焉 B.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刘子闻而悟之 父母者,人之本也 3.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B.故遂择其窳而室焉 C.人知乐其乐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苦乐相生”的一项是( ) ①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②其槚茶亦苦于常荼 ③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④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⑤彼之苦,吾之乐 ⑥彼之乐,吾之苦也 A.①③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具体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巧妙地以一个“苦”字贯穿全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本文“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A 2.A 3.B 4.B 5.D 6.(1)当地的方言称它为黄杜,初尝时很苦难以下咽,一段时间后觉得满口香甜。 (2)我听说井水因为甘甜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迷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7.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霍/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游虞山记 沈德潜 |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快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2.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的情景的一组是( )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登山游览。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他想游尽这些名胜,但由于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4.用斜线(/)断句。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5.翻译。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项脊轩志》(节选),完成问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阂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B.客逾庖而宴 宴:宴席 C.而母立于兹 而:你的 D.比去,以手阖门 阖:关闭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先妣抚之甚厚 儿之成,则可待乎 ②娘以指叩门扉日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辈们分家以后,庭院变迁,家境日趋没落,这些营造出了“悲”的情境。 B.作者对往事的追忆中,隐含着辜负亲人抚育和期望的沉痛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C.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场面描写,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 D.作者善于即景抒情,把真切强烈的感情融人生动的景物和场面之中。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榉[注],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韡:繁盛,读wěi。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损重赀 损:花费 B.幂锦张烛 幂:遮盖 C.客过而尤之 尤:认为……奇怪 D.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 贱:以……为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移之山 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B.然则子之病 吴广以为然 C.不自怒而怒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以其犹奇于新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客人批评主人做法的一项是( ) ①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②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 ③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 ④不自怒而怒花,过矣 ⑤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 ⑥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就移走了原来的牡丹,把新牡丹栽在庭园正中;新牡丹死了,又认为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主人一会儿厌恶旧牡丹,一会儿又喜欢旧牡丹,喜怒无常,最终导致旧牡丹死去。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相州①昼锦堂记 欧阳修 |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②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③,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④,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相州:今河南安阳。②魏国公:指韩琦,北宋大臣,执政多年,并曾与范仲淹率兵同抗西夏,世称“韩范”。③牙:牙旗。纛:读dào,仪仗队的大旗。④桓圭:古代三公所执玉制礼器。衮冕:帝王和三公的礼服和礼帽。 1.对下列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得易而侮之 易:轻视 B.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咨嗟:赞叹 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被:通“披”,披散 D.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薄:鄙视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富贵而归故乡 犹缘木而求鱼也 B.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 C.既又刻诗于石 得复见将军于此 D.幸尝窃诵公之诗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季子和买臣两则典故,说明衣锦还乡是“人情之所荣”。 B.第二段通过把“穷厄之人”和魏国公作对比,突出魏国公志在“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伟大与不凡。 C.作者在充分肯定魏国公的治国才能和表达自己崇敬之情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魏国公居功自傲,刻记功名,以传后世的不足。 D.文章最后一段说明了作记的主要缘由,即“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B.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C.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D.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②⑤⑥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B.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D.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