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下列加粗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又是如何论述的?从语气变化的角度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A 2.B 3.A 4.中心意思是抨击“今之众人”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为了抨击这种风气,作者用了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其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这三组对比是纵比、自比和横比。三组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组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组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语气,第三组对比的结语是反问、讽刺语气,在多变的句式和语气中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体现了韩愈散文的雄奇奔放。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日: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千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缪:通“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
匹夫而为百世师,二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缚、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秸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能弭皇甫镩、李逢吉之谤——弭:消除 B.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济:渡过 C.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卜:选择 D.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审:清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韩愈历史功绩和成败得失原因的一组是( ) A.①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②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B.①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②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C.①文起八代之衰……而勇夺三军之帅 ②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 D.①在天为星辰……而明则复为人 ②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3.下列对原文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论述古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是为了说明韩愈“参天地”“关盛衰”,是由于身具浩然之气。 B.作者肯定了韩愈振兴儒学、端正文风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他的“忠”“勇”精神,议论中暗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C.作者从天道、人事的区别来探讨韩愈生平得失的缘由,说他能合于天而乖于人,由此来进一步地肯定他的为人。 D.作者叙述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潮州人的缅怀、韩庙修建的经过,接着驳斥了所谓韩愈因被贬一年还不能归而“不眷恋于潮”的观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 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问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榀,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义代武镇成都,英义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英义,杨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来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徙河南巩县——徙:迁徙 B.禄山陷京师——陷:破坏 C.儿女饿殍者数人——殍:饿死 D.自棹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玄宗奇之/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B.儿女饿殍者数人/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严挺之乃有此儿/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时琯为宰相/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3.以下能充分说明杜甫傲诞、无拘检的一项是( ) ①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②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③结庐枕江,纵酒啸咏 ④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⑤与田夫野老相狎荡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担任过一些不高的职位。 B.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受到皇上的赏识。 C.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当房琯兵败受贬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好友严武辞世后,杜甫失去了依靠,生活困窘,四处漂泊。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郭英义代武镇成都,英义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问题。 |
贾谊论 苏轼 |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超然③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馀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衡。②昼:地名。③超然:跳跃的样子。超,同“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何为不豫——豫:高兴 B.虽三代何以远过——过:错 C.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略:夺取 D.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沮:失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 B.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C.王其庶几召我/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贾生“量小”“识不足”的一项是( ) A.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B.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 C.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