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通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鹗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鹗日“服”。贾生既以通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拳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     )
A.闻其秀才——秀才:指才能优异。
B.又以去——逋:被贬职。
C.可削之——稍:稍微。
D.乃为赋以自广——自广:自我安慰。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为(     )
A.①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B.①征为廷尉②悉草具其事仪法
C.①悉更秦法②举贾生孙二人至郡守
D.①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议②贾嘉最好学,世
3.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贾谊才能的一项为(     )
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②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③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④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⑤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⑥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⑦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为(     )
A.贾谊本是治世之良才,但孝文帝召他去,却不问如何造福苍生,只问虚无缥缈的鬼神之事,岂不悲哉!
B.贾谊渡湘水时写作《吊屈原赋》,表面上是凭吊屈原,实质是凭吊自己,因为自己和屈原一样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不得志。
C.贾谊在梁怀王骑马摔死后,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太傅的责任,并且长时期难以从自责中走出来,结果伤害了身体,不幸去世。
D.如果没有绛、灌、东阳侯、冯敬等人的嫉贤妒能,贾谊的仕途自然会一帆风顺,从而为汉朝的兴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鹗飞人贾生舍,止于坐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C
4.D
5.(1)从前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
  (2)孝文帝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内(贾谊)就升任了太中大夫。
  (3)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鹗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张中丞传》后叙(节选)
韩愈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英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嵩无子。张籍云。(有删减)
1.下列各句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
A.霁云坐——延:请。
B.此矢所以也——志,作标记。
C.及巡起事,嵩在围中——常:常常。
D.因乱抽他以试——帙:书套,这里指书。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     )
A.①愈尝从事汴、徐二府②南霁云之乞救贺兰也
B.①贺兰嫉巡、远声威功绩出己上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
C.①嵩将诣州讼理,所***②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D.①城陷,贼刃胁降巡②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南霁云和张巡高尚品质的一组是(     )
①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②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③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④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⑤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⑥汝勿怖,死,命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①⑤⑥
4.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为(     )
A.南霁云请援兵一节,作者把南霁云放在贺兰进明嫉妒张巡的功绩,而又企图强留南霁云的矛盾中,展示南霁云忠义、慷慨、愤激的鲜明性格。
B.南霁云就义一节,将南霁云和张巡放在一起互相映衬,显示了两位英雄精神的契合;而张巡的忠义严肃,南霁云的临危不惧、慷慨爽朗,又各具个性。
C.作者从转述跟随过张巡的于嵩的话人手,用叙家常话一般的口吻,通过几个细节,使张巡聪明博学、才思过人、爱憎分明的特征十分鲜明,使张巡的形象更加丰满。
D.第二段补叙张巡的读书、就义,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以及于嵩的有关逸事。所用材料虽然不像第一段那样集中完整,但作者娓娓道来,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1)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原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鄙:卑鄙
B.场功毕——甫:刚刚
C.或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
D.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虞允文国——当:主持
B.一月飞虎营栅成——期:满,整
C.各举有干实者——干实:真实才干
D.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子钱:利息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弃疾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②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B.①议者聚敛闻②亦不复儿为念
C.①旦且祭之,文成声始息②死有知,其几何离
D.①德佑初,枋得请朝②今予遭有道而违
3.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     )
①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②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
③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④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⑤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任职湖南时,顶住各方压力,甚至冒着违抗上命的危险,终于如期盖好了部队的营房。
B.辛弃疾通过抑制奸商稳定粮价、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江西的赈灾工作。
C.辛弃疾虽然有济世报国的远大抱负,但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同情。
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
  大德四年,为工部主事,蔚州有刘帅者,豪夺民产,吏不敢决,省檄天璋往决之,帅服,田竞归民。
  武宗时,迁宗正府郎中。尚书省立,迁刑部郎中。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成服青衣巾,以别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有告诸侯王谋不轨者,敕天讯正之,赏赉优渥。尚书省臣得罪,仁宗召天璋入见,时兴圣太后在座,帝指曰:“此不贪贿卜天璋也。”因问之何官,天璋对曰:“臣待罪刑部郎中。”复问谁所荐者,对曰:“臣不才,误蒙擢用。”帝曰:“先朝以谢仲和为尚书,卿为郎中,皆朕亲荐也。汝亦奉职勿怠!”即以中书刑部印章付之。既视事,入觐,赐酒隆福宫,及锦衣三袭。后被命治反狱,帝顾左右日:“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升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阅月,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凯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竞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
  至顺二年卒,谥“正献”。(节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盗贼充斥——适:正赶上、恰巧
B.后被命治反——狱:监狱
C.时省臣田事——董:监督
D.失之责——申:申报
2.下面句子全都表明卜天璋“正直廉洁”性格的一组是(     )
①劝总管张斟宝听其渡
②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
③饶独无有
④听民自实,事无苛扰
⑤君璋,廉慎人也
⑥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窬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天璋自幼就聪颖过人,长大后正直而且自负,读了很多书,因而懂得成败的大道理。
B.在处理饥民南徙的问题上,卜天璋的出发点是“虑其生变”,所以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结果没有生出事端。
C.卜天璋以秦之暴政为例,尖锐地批评了“罪犯及其家属都"服青衣巾”"的做法,说明他是有强烈的爱民之心的。
D.卜天璋一生勤政爱民,施政毫不扰民,因此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地方上安定,人民乐业,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告诸侯王谋不轨者,敕天璋讯正之,赏赉优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召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己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迫,遂陟椒极。有土垤魂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体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遏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快。然天下地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辛丑秋,将江阴②风来冽冽,时雨飘洒
B.①龙不胜,破山而去②虞山近在百里,两经
C.①取径南,益露奇境②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D.①沾衣湿裘,余与客难暂留矣②自山之面下,惫而归
3.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然天下地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