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①,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①,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孟子·万章上》)
  注:①割烹:切割、烹调,指当厨师。要:设法取得某人的信任和重用。汤:商汤。②嚣嚣:自得其乐的样子。③内:通“纳”。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使往聘之——三:虚指,表示多次。
B.使先知后知——觉:感觉到,认识到。
C.其自以天下之重如此——任:承担。
D.一不以与人——介:通“芥”,草芥,比喻极其轻微的东西。
2.下列各句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系马千驷,(伊尹)弗视也
B.若己推而内(民)之沟中
C.非予觉之而谁(觉之)也
D.未闻以割烹(要汤)也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尹隐居有莘之野时,以尧舜之道为乐,辞受取予,无论大小,都完全按照道义行事,一度对商汤的聘请不屑一顾。
B.伊尹后来出仕辅佐商汤,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是天下的“先觉者”,肩负着“觉斯民”的时代责任。
C.对伊尹的隐居和出仕,孟子明确赞同他的隐居,而委婉地否定了他的出仕,因为隐居才能“洁其身”,出仕必然会“辱己”。
D.所谓“以尧、舜之道要汤”,是孟子针对“以割烹要汤”而提出的一个对应的说法,实际意识是因尧舜之道在身而汤自来聘求,伊尹并没去“要”。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B
3.C
3.(1)不合乎义的,不合乎道的,即使把天下当俸禄给他,他连头都不回一下。
  (2)他就是这样自己承担天下的重担,所以找到汤,用讨伐夏桀、救助百姓的道理游说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粱,粱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盂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客有见髡于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于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终身不仕。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选自《史记》,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业子思之门人——受业:跟随老师学习。
B.天下方于合从连衡——务:致力。
C.退而与万章之徒《诗》、《书》——序:依次排列。
D.语连三日三夜无倦——壹:专一。
2.下列各组句子,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客有见髡梁惠王②年五十始来游学
B.①独坐而再见②子称淳于先生
C.①客谓髡②惠王欲卿相位待之
D.①寡人屏人,然私心在彼②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学说在当时没有被国君采纳实行,不是孟子的学说不好,是因为当时的诸侯争霸,不重视武力,就会被吞并,也就是说,没有条件实行。
B.淳于髡一言不发,是因为梁惠王心在骏马和歌伎身上却没有在自己身上,对自己不够尊重,很有意见。
C.淳于髡才华横溢,彻底折服了梁惠王,但他并不想以此求得个一官半职,这一点,就是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D.作者对于荀卿,谈到了他总结儒、墨、道三家得失从而改造儒学的功绩,并说明他同样遭遇坎坷而坚守正道。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人或谗苟卿,苟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通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鹗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鹗日“服”。贾生既以通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拳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     )
A.闻其秀才——秀才:指才能优异。
B.又以去——逋:被贬职。
C.可削之——稍:稍微。
D.乃为赋以自广——自广:自我安慰。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为(     )
A.①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B.①征为廷尉②悉草具其事仪法
C.①悉更秦法②举贾生孙二人至郡守
D.①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议②贾嘉最好学,世
3.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贾谊才能的一项为(     )
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②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③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④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⑤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⑥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⑦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为(     )
A.贾谊本是治世之良才,但孝文帝召他去,却不问如何造福苍生,只问虚无缥缈的鬼神之事,岂不悲哉!
B.贾谊渡湘水时写作《吊屈原赋》,表面上是凭吊屈原,实质是凭吊自己,因为自己和屈原一样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不得志。
C.贾谊在梁怀王骑马摔死后,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太傅的责任,并且长时期难以从自责中走出来,结果伤害了身体,不幸去世。
D.如果没有绛、灌、东阳侯、冯敬等人的嫉贤妒能,贾谊的仕途自然会一帆风顺,从而为汉朝的兴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鹗飞人贾生舍,止于坐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张中丞传》后叙(节选)
韩愈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英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嵩无子。张籍云。(有删减)
1.下列各句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
A.霁云坐——延:请。
B.此矢所以也——志,作标记。
C.及巡起事,嵩在围中——常:常常。
D.因乱抽他以试——帙:书套,这里指书。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     )
A.①愈尝从事汴、徐二府②南霁云之乞救贺兰也
B.①贺兰嫉巡、远声威功绩出己上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
C.①嵩将诣州讼理,所***②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D.①城陷,贼刃胁降巡②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南霁云和张巡高尚品质的一组是(     )
①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②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③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④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⑤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⑥汝勿怖,死,命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①⑤⑥
4.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为(     )
A.南霁云请援兵一节,作者把南霁云放在贺兰进明嫉妒张巡的功绩,而又企图强留南霁云的矛盾中,展示南霁云忠义、慷慨、愤激的鲜明性格。
B.南霁云就义一节,将南霁云和张巡放在一起互相映衬,显示了两位英雄精神的契合;而张巡的忠义严肃,南霁云的临危不惧、慷慨爽朗,又各具个性。
C.作者从转述跟随过张巡的于嵩的话人手,用叙家常话一般的口吻,通过几个细节,使张巡聪明博学、才思过人、爱憎分明的特征十分鲜明,使张巡的形象更加丰满。
D.第二段补叙张巡的读书、就义,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以及于嵩的有关逸事。所用材料虽然不像第一段那样集中完整,但作者娓娓道来,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1)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原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鄙:卑鄙
B.场功毕——甫:刚刚
C.或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
D.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虞允文国——当:主持
B.一月飞虎营栅成——期:满,整
C.各举有干实者——干实:真实才干
D.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子钱:利息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弃疾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②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B.①议者聚敛闻②亦不复儿为念
C.①旦且祭之,文成声始息②死有知,其几何离
D.①德佑初,枋得请朝②今予遭有道而违
3.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     )
①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②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
③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④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⑤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任职湖南时,顶住各方压力,甚至冒着违抗上命的危险,终于如期盖好了部队的营房。
B.辛弃疾通过抑制奸商稳定粮价、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江西的赈灾工作。
C.辛弃疾虽然有济世报国的远大抱负,但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同情。
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