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烛之武)乃还。 D.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举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D 2.C 3.C 4.D 5.C 6.(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来麻烦您。 (2)(晋国)已经把郑国作为东部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边界,如果不侵损泰国,它从哪里取得想要的土地呢?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名词,边疆,边远的地方 B.国不堪贰——贰:从属于二主 C.臣请事之——事:动词,侍奉 D.具卒乘——具:名词,工具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无庸,将自及——无庸:不用、不必。 B.公闻其期——其:代词,指大叔将袭郑,夫人做内应的(日期)。 C.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以:目的连词,来、去。 D.公伐诸鄢——诸:数词,诸多。 3.文中分别表现了庄公和共叔段什么样的性格?揭示了什么冲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生民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义不昵,厚将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下列句子中,加粗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厉王虐,国人谤王——谤:诽谤,毁谤。 B.川壅而溃——溃:水冲破堤岸。 C.为民者宣之使言——宣:疏导,引导。 D.若壅其口——壅:堵塞。 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周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老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证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3.召公是以什么方法谏弭谤的?从文中找出这些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渍。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夺:改变 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愆:延误 D.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老:衰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②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①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②蒙故业,因遗策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作者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使人易于接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慎用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2.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3.第三段首句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受而舍之——舍:丢弃。 B.祸必不振矣——振:拯救。 C.北购于单于——购:联系。 D.不顾国家之大害——顾:考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夫以秦王之暴 ②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B.①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②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 C.①太子受而舍之 ②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D.①造祸而求福 ②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鞠武反对太子收留樊於期理由的一项是( ) 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②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③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 ④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 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⑥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这引起了鞠武的恐慌。 B.鞠武希望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以消除秦国攻打燕国的借口,并联结齐、楚、匈奴对付秦国。 C.太子丹认为鞠武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迂阔而不近于事情,于是留下樊於期共谋抵抗秦国的方法。 D.鞠武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作为比喻,说明太子丹的做法无异于引火烧身。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