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浮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人者也。如有不嗜***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诫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苗淳然之矣——兴:生长
B.未有不***人者也——嗜:贪,爱好
C.皆领而望之矣——引:引领
D.其如是,孰能之——御:阻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矣。
②由水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③就之不见所畏焉。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段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孟子在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襄王给孟子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个比喻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1)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看不出有什么叫人敬畏的地方。
  (2)(梁襄王)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
  (3)人民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向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够抵挡呢?
4.(1)残暴的统治会失掉民心;如果实行仁政,则民心归附,就能以此统一天下。
  (2)无国君的素养,不令人敬畏,平庸低能,缺乏教养。
  (3)材料上,均以水作喻;内容上,只有先以仁泽滋润百姓,然后,百姓才会如水之就下一般归附仁君。
举一反三
阅读古文《唇亡齿寒》,回答1~5题。唇亡齿寒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官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
  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转,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犯丰絮,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紧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得道于虞,犹外也——府: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
B.晋不可启,寇不可——玩:把玩
C.今虢为不道,于逆旅——保:通“堡”,作动词用,据守
D.师还,于虞——馆:作动词用,住宿用膳,此处指驻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晋萄息请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太医王命聚之
B.宫之奇谏,不听,起师/桓侯
C.晋,吾宗也,岂害我/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
D.使苟息假道于虞/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虞公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的一组是(     )
①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
②官之奇谏,不听,遂起师
③君昵之,虽谏,将不听
④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⑤弗听。许晋使
⑥虞不腊矣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
4.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和推论,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写晋国两次假道于虞,前略后详,十分得当。
B.晋国的大夫苟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骏马和垂棘出产的宝玉作礼物,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虞公欣然接受,爽快答应,可见自占以来,华夏民族就“礼尚往来”。
C.虞公利令智昏,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引狼入室,导致国灭身辱,真是咎由自取。他是一个既贪且愚、可鄙可笑的国君。
D.晋献公虚伪狡诈,以宝物为诱饵,引诱虞公上当,对外扩张,灭掉虢、虞,是一个贪得无厌值得抨击的国君。
E.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精心设譬,巧妙劝谏,但虞公始终不听。尽管无力回天,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位善于料事、见识高超的忠诚能干之臣。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呢之,虽谏,将不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宋·李觏)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
(1)孟子的态度是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李觏的态度是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____________的说理效果;而乙文画线的句子则达到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效果。
4.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两项是(     )
A.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C.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D.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注]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日:“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日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毅。”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田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使人臣摘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毅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注]趫(qiáo):壮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诸侯之地——绝:穿过
B.使人蹇叔曰——让:延请
C.遇秦师——道:在路上
D.晋文公薨——适:刚刚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兴师,未知何如
B.师所从来者远矣
C.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D.使人臣犒劳以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重图之②如是,孰能御之
B.①遽使奚施归告,矫郑伯之命以劳之②勾践既许之,致其众而誓之
C.①智不至不信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D.①师之不反从此生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缪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
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
⑤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
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缪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缪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不肯相信。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精神可嘉。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缪公预料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夭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1.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谆谆然之乎——命:命令
B.以行与事之而已矣——示:显示
C.天子位焉——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之——受:接受
2.与“天下诸侯朝觐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缚者何为者也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D.石之铿然有声者
3.文中说舜有天下,不是尧给的,也不是篡夺的,而是天给的。从全文内容看,舜的天下实质上是谁给的?请用原文句子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孟子理想的天子应具备怎样的才干?(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孟尝君出记(张贴文告),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盂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昏乱)于忧,而性惊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盂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阵。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盂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选自《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略有改动)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为其号,袭其父田矍之封邑于薛。②券契:凭证。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履行契约时拼合,即下文所说的“合券”。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孟尝君——属:求告
B.门下之客——比:和……一样
C.孟尝君我——客:对……客气
D.于国家之事——沉:陷入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告/不敢富贵骄士
B.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C.而贾利之/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D.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薛者乎/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
3.下列各句全都属于冯谖成就孟尝君名声威望的一项是(     )
①孟尝君客我
②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③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④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⑤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⑥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图报,为孟尝君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薛地民心。
B.冯谖矫命烧债券之举,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薛地民心,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C.初至孟尝君门下,冯谖并没有得到自己满意的待遇,在冯谖的一番争取下,他的待遇得以逐渐改善。
D.对冯谖的刻画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这样也更突出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品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