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武帝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始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武帝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始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戎曰:“君复未见其父耳。”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颇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唏少有才智,与绍从子含相友善,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唏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转豫章内史,以母忧,不之官。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住,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予,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文武显于功德,灵厉表于暗蔽。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寻征为御史中丞,未拜,复为侍中。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举兵向京都,以讨长沙王义,大驾次于城东。义言于众曰:“今日西讨,欲谁为都督乎?”六军之士皆曰:“愿嵇侍中戮力前驱,死犹生也。”遂拜绍使持节、平西将军。属义被执,绍复为侍中。公王以下皆诣邺谢罪于颖,绍等成见废黜,免为庶人。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复其爵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元帝为左丞相,承制,以绍死节事重,而赠礼未副勋德,更表赠太尉,祠以太牢。及帝即位,赐谥曰忠穆,复加太牢之祠。(选自《晋书·忠义传》,有删节)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人许以远致——许:赞许 B.大行受大名——受:接受 C.大驾次于城东——次:驻扎 D.而赠礼未副勋德——副:符合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复未见其父耳/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以母忧,不之官/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青麻头伏焉 D.举兵向京都,以讨长沙王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嵇绍正直忠义的一项是( ) ①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②唏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 ③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④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⑤绍等咸见废黜,免为庶人 ⑥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嵇绍不仅气宇轩昂、仪表堂堂,而且善于鉴别人才,因此深受尚书左仆射的器重。戴晞做官后因为行为不端被罢免,证明嵇绍的确有知人之明。 B.嵇绍疾恶如仇,慎于交友,因不与恶人交往而封爵;他又忠于职守,正直敢言,严词批驳太常奏请加给陈准的谥号,在朝臣中树立了威信。 C.嵇绍随大驾讨伐司马颐、司马颖二王,受到士众的拥戴,拜为都督。司马义被俘,高爵显贵莫不俯首,嵇绍却守节不辱,难能可贵。 D.嵇绍视忠君为天职,北征之役,王师败绩,他奋不顾身,保卫天子的安危,被飞箭攒射而死,使皇帝深受感动。死后授太尉,谥忠穆,享用太牢的祭祀,得到了应有的报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王以下皆诣邺谢罪于颖,绍等咸见废黜,免为庶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B 2.D 3.C 4.B 5.(1)贾谧请求(恳求)与嵇绍交好(交友、结交),嵇绍拒绝不理。 (2)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 (3)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职成为平民。 |
举一反三
阅谈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日/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浮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诫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苗淳然兴之矣——兴:生长 B.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嗜:贪,爱好 C.皆引领而望之矣——引:引领 D.其如是,孰能御之——御:阻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②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③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段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孟子在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襄王给孟子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个比喻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古文《唇亡齿寒》,回答1~5题。 |
唇亡齿寒 |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官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 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转,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犯丰絮,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紧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府: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 B.晋不可启,寇不可玩——玩:把玩 C.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保:通“堡”,作动词用,据守 D.师还,馆于虞——馆:作动词用,住宿用膳,此处指驻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晋萄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太医以王命聚之 B.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桓侯遂死 C.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乃使苟息假道于虞/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虞公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的一组是( ) ①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 ②官之奇谏,不听,遂起师 ③君昵之,虽谏,将不听 ④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⑤弗听。许晋使 ⑥虞不腊矣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 4.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和推论,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写晋国两次假道于虞,前略后详,十分得当。 B.晋国的大夫苟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骏马和垂棘出产的宝玉作礼物,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虞公欣然接受,爽快答应,可见自占以来,华夏民族就“礼尚往来”。 C.虞公利令智昏,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引狼入室,导致国灭身辱,真是咎由自取。他是一个既贪且愚、可鄙可笑的国君。 D.晋献公虚伪狡诈,以宝物为诱饵,引诱虞公上当,对外扩张,灭掉虢、虞,是一个贪得无厌值得抨击的国君。 E.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精心设譬,巧妙劝谏,但虞公始终不听。尽管无力回天,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位善于料事、见识高超的忠诚能干之臣。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呢之,虽谏,将不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宋·李觏)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 (1)孟子的态度是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李觏的态度是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____________的说理效果;而乙文画线的句子则达到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效果。 4.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两项是( ) A.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C.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D.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注]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日:“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日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毅。”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田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使人臣摘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毅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注]趫(qiáo):壮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绝诸侯之地——绝:穿过 B.使人让蹇叔曰——让:延请 C.道遇秦师——道:在路上 D.晋文公适薨——适:刚刚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兴师,未知何如 B.师所从来者远矣 C.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D.使人臣犒劳以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其重图之②其如是,孰能御之 B.①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②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C.①智不至则不信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师之不反也从此生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缪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 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 ⑤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 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缪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缪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不肯相信。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精神可嘉。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缪公预料的。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