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歙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代、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选自《张末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变亦酷矣/吾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随人/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C
3.C
4.(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5.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变迁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孟德传
[宋]苏辙
  (1)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祜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2)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3)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荜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盏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③戏:开玩笑,逗趣。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这说明孔子为人幽默,教育方法灵活。
(2)“弦歌之声”,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乐教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孔子为什么称之为“德之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①恶乎长:擅长什么。②知言:分析辨析言辞。③馁:缺乏力量。④是集义所生者:是说平日行事,都合于义,日积月累,然后自然产生浩然之气。⑤非义袭而取之: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⑥慊(qiè):足。⑦正:中止。⑧闵:忧虑。⑨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1)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2)孟子“养气”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为后来学者所阐发。北宋苏辙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苏辙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