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江苏模拟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选自《闲情偶寄》)
1.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2.《闲情偶寄》的作者是____代的____。
3.简要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意对即可)
2.清李渔
3.到处都是洞,不符合石头的本性,只能等同于俗物。(或:于堵塞之中偶有畅通,才符合石头的本性)(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竹溪逸民传
宋濂
  竹溪选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忽抵掌于几,曰:“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他尚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世接。
  所居近大溪,篁竹倚倚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呜深泓,绝可听。箫已,选民扣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选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 “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日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名可以赤手致——意:料想
B.人其留物——让:责备
C.汝梅又谢去——脱:凋落
D.私谓其友曰——间:有时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行为的一组是(     )
①造文蔚茂,喜驰骋②戴青霞冠,披白鹿裘 ③所居近大溪,篁竹俯侮然生
④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 ⑤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⑥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痴狂,而时人并不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C.到了知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都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士人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激励人们淡泊名利。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节选自《闲情偶寄》)
2.《闲情偶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哪位戏曲理论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中,作者认为编写戏曲的关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剑侠
王士祯
  某中丞巡抚上江。一日,遣使赍金数千赴京师。途宿古庙中,扃钥甚固。晨起,已失金所在,而门钥宛然。怪之,归以告中丞,中丞大怒,亟责偿官。吏告曰:“偿固不敢辞,但事甚疑怪,请予假一月,往踪迹之。愿以妻子为质。”中丞许之。
  比至失金处,询访久之,无所见。将归矣,忽于市中遇瞽叟,胸悬一牌云:“善决大疑。”漫问之。叟忽曰:“君失金多少?”曰:“若干。”叟曰:“我稍知踪迹,可觅露车乘我。君第随往,冀可得也。”如其言。
  初行一日,有人烟村落。次日,入深山,行不知几百里,无复村庄,至三日,亭午抵一大市镇。叟曰:“至矣。君但入,当自得消息。”不得已,第从其言。比入市,则肩摩毂击,万瓦鳞次。忽一人来讯曰:“君非此间人,奚至此?”告以故,与俱至市口,觅瞽叟,已失所在。乃与曲折行数街,抵一大宅,如王公之居。历阶及堂,寂无人。戒令少待。顷之,传呼令入。至后堂,堂中惟设一榻,有伟男子科跣坐其上,发长及骭。童子数人,执扇拂左右侍。拜跪讫,男子讯来意,具对。男子颐指,语童子曰:“可将来。”即有少年数辈,扛金至,封识宛然。曰:“宁欲得金乎?”吏叩头曰:“幸甚,不敢请也。”男子曰:“乍来此,且好安息。”即有人引至一院,扃门而去。馈之食,极丰腆。
  是夜,月明如昼。启后户视之,见粉壁上累累有物。审视之,皆人耳鼻也。大惊,然无隙可逸去。彷徨达晓,前人忽来传呼。复至后堂,男子科跣坐如初。谓曰: “金不可得矣。然当予汝一纸书。”辄据案作书,掷之,挥出。前人复导至市口,惝恍疑梦中,急觅路归。
  见中丞,历述前事。叱其妄。出书呈之。中丞启缄,忽色变而入。移时,传令吏归舍,释妻子,豁其赔偿。吏大喜过望。久之,乃知书中大略斥中丞贪纵,谓勿责吏偿金,否则,某月日夫人夜三更睡觉,发截三寸,宁忘之乎?问之夫人,良然。始知其剑侠也。(选自《虞初新志》卷九,原文出自《池北偶谈》卷二十三)
  [注]①肩摩毂击:人同人相碰,车轮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马来往之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胸悬一牌云:“善决大疑。”问之——漫:随便
B.君随往,冀可得也——第:次第
C.发截三寸,忘之乎——宁:难道
D.问之夫人,然。始知其剑侠也——良:的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告故,与俱至市口——具告
B.与曲折行数街——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已失金所在,门钥宛然——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D.乍来此,好安息——誓不相隔卿,暂还家去
3.这篇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故事传奇色彩的一项是(     )
①途宿古庙中,扃钥甚固。晨起,已失金所在,而门钥宛然
②与俱至市口,觅瞽叟,已失所在
③不得已,第从其言。比人市,则肩摩毂击,万瓦鳞次
④某月日夫人夜三更睡觉,发截三寸,宁忘之乎
⑤某中丞巡抚上江。一日,遣使赍金数千赴京师
⑥见粉壁上累累有物。审视之,皆人耳鼻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个巡抚,曾派遣专差送几千两银子到京城去。途中,差官住在古庙里,门户、箱子都锁得严严实实。早晨起来,银子不翼而飞,门上的锁仍然锁得好好的。
B.差官到遗失银子的地方察访,找到一个瞎老头,老头说稍微知道些行踪疑迹,可以帮差官找到银子。 C.差官被瞎老头带到一个大户人家后,受到了拘禁,关押差官的地方令人毛骨悚然,那里的白色粉墙上堆叠了很多人的耳朵鼻子。差官惊恐极了,然而没有机会可以逃得出去。
D.剑侠托差官给巡抚捎上一封书信,斥责巡抚贪婪无度,告诫他不要责罚差官赔偿银子,如若不然,就要在某月某日半夜三更睡觉时,将巡抚夫人的头发截断三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偿固不敢辞,但事甚疑怪,请予假一月,往踪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至失金处,询访久之,无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移时,传令吏归舍,释妻子,豁其赔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 ‘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祐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娄公所——舍:屋舍
B.非深山之中——特:特别
C.叠足以登垅断——叠足:脚踏着脚
D.予大夫士之爱公者——意:意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以我故——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无不在——浩浩如冯虚御风
C.今夫乾没氏属,胁肩以入市——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3.下列四句话,最能代表作者对娄公评价的一句是(     )
A.娄公是“初机之士,信道未笃”的山林小隐。
B.娄公是“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的假隐士。
C.娄公是“鬻书以为食”“以诗酒游诸公”的古之隐士。
D.娄公是“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的隐士。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借韩伯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同时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5.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书如皋二烈士事
朱柏庐
  如皋顾子仲光言:同邑有二烈士,其一缪君鼎台,死于乙酉者也;其一许君元博,又逾年而死者也。
  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清兵南下,鼎台纠召乡勇御之,身先徒旅,每战辄殪其劲将。清兵日益众,势不敌,始为所擒,以见大帅。大帅重其勇,欲降之,谓曰: “子今为我一家人,共定天下,公侯可立致矣。”鼎台痛斥骂,大帅复不忍***,令人多方诱谕,至于下拜,终不屈。身遍被絷缚,鼎台奋力一决,缚皆寸断,夺刀犹***数人。大帅怒甚,命磔之。鼎台骂不已,挟其舌,而以他物塞口,犹嗔目哑哑若骂至死。
  元博好义,少力学,顾不得为诸生。南都既陷,矢志必死,以父在,授经于同里家,入束倚为养。从父命,不得已剃发;而以“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字,分刺于左右臂,人亦莫之知也。有主家婿窥先生浴而见之婿素不得于其妇母欲挟持元博以邀妇母金钱不得,值县隶至,语之。元博不能隐,遂谓县隶曰:“吾所以未死者,六旬老父在也;而吾之为此,固欲死也。若竟持吾赴告县官,***我耳。”遂至县。
  县送之宪府。宪府某,故明之大吏也,颇以温言劝慰。元博抗声不屈,又廷辱宪府。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后并逮其父鞫,父见宪府跪,元博亦跪,谓曰:“今日之跪,跪吾父也,岂跪若耶?”宪府又大愧沮。有顷,两行刑者突入狱,元博迎谓曰:“吾正待汝!”举止颜色无少改。乃南向拜君,北向拜父,一笑而就刑。
  后其父得释,以寿终。妻某氏,当入京配军。将行,解卒忽念曰:“许君不爱其身,以为千秋烈士。吾又何爱一妻,而不以全烈士身后事耶?”遂以其妻代解,而令某氏匿不出。及至京师,有廉知其事者异之,捐金以赎解卒妻。解卒竟与妻俱归,弗之配也。
  [注]①殪:战死。②磔:一种酷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人多方诱——谕:晓谕
B.元博抗声不屈——抗声:高声
C.举止颜色无少改——颜色:脸色
D.解卒与妻俱归——竟:竟然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帅重勇——孰能讥之乎?
B.遂以其妻代解,令某氏匿不出——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抉其舌,而他物塞口——愿十五城请易璧
D.南向拜君——今君亡赵走燕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有主家婿窥先生浴而见之婿素不得于其妇母欲挟持元博以邀妇母金钱。
A.有主家婿窥先生浴而见之/婿素不得于其妇母/欲挟持元博/以邀妇母金钱。
B.有主家婿窥先生/浴而见之婿/素不得于其妇母/欲挟持元博/以邀妇母金钱。
C.有主家婿窥先生浴而见之婿/素不得于其妇/母欲挟持元博以邀妇母金钱。
D.有主家婿/窥先生浴/而见之婿/素不得于其妇母/欲挟持元博/以邀妇母金钱。
4.请简要概括缪鼎台和许元博两位人物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得,值县隶至,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