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养鱼记欧阳修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①,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②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③,全其自然。纵锸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养鱼记欧阳修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①,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②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③,全其自然。纵锸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9 模拟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养鱼记
欧阳修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嚣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注]①非非堂:堂名,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②洿:掘土为池。③甃:指砌池壁。筑:指夯平池底。
1.欧阳修,号醉翁,晚年更号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小池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巨鱼”是喻指 的人,“小鱼”是喻指______________的人。
4.作者在小池边会有“舒忧隘而娱穷独”的感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童子“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慨?你同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六一居士
2.(1)池边修竹环绕;(2)池形不方不圆;(3)池水碧波清明
3.文中的巨鱼是指有才华而郁郁不得志的人,小鱼是指一般的普通人。(意对即可)
4.是因为池塘虽小,却是足供作者休息和散步的好地方。作者在这小小的池边获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即使心有“忧隘”(有忧愁而想不开的事),处境“穷独”(孤寂无聊之谓),也尽得舒展而足以自娱了。(意对即可)
5.作者借大鱼“不得其所”,小鱼“有若自足”指出其不公平,进而借童子“嚚昏而无识”表达他对当时社会主宰命运和人为制造不公平事件的人的抨击。(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③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生十有六年而于轼____________
(2)从轼于凤翔____________
(3)君立屏听之____________
(4)未期年先君没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乡贡进士方女——蚓无爪牙
B.其后轼有忘——此人为具言
C.已而果——有穴窈
D.由是始知其敏而静——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妻子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的两类人,一类是_______________二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5.第②段作者精心描绘了夫妻日常生活的言谈,请简要概括妻子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⑤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①鈇钺(fū yuè):原指斫刀和大斧,此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之权。②介然:形容有心事。③留守相公:东都留守朱馀庆。
1.从结构上看,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托温生拜见乌公时陈述两个问题,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对乌公的行为,作者似“怨”而实颂,结合具体内容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敢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死其手?”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知其心不畔,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选自《樊川文集》卷六)
  [注] ①新罗:朝鲜古国名。 ②清海:朝鲜地名,海防要塞。 ③汾阳:唐名将郭子仪。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者(  )
(2)保皋不及年(  )
(3)其请(  )
(4)饮未,其国使至(  )
2.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遍中国新罗人为奴婢/立王报 ②其王万人/尔保皋所挟何如
A.①相同 ②相同
B.①相同 ②不同
C.①不同 ②相同
D.①②均不同
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呼保皋
B.其地五十里不噎
C.饥寒在泗之涟水县
D.年欲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其心不畔,知其材可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表现张保皋、郑年二人“平生积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皋之“贤”可以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于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节选
  [注]①轨躅:车的辙迹。②体裁,指文风,下文“制裁”与此同。
1.作者把写文章比作骑马,其中的“放意”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2.概述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是文章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显得不够精致细密。
D.但古人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不做精致细密的润色。
C.只是文章中文字的点缀修饰过于简约朴素,未能做到精致细密。
D.但古人在写文章时点缀修饰粗疏简陋,不能写出精致细密的文章。
4.联系全文,概括作者的为文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其主张恰与作者为文之道契合。请以高中所学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为例,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体现“改革体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雪涛阁集》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1)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俚近俳,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2)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释〗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tīng)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zōu)子: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④俳:滑稽,幽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复古之说以之——胜:胜任
B.而不敢自其才——伸:施展
C.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袭:模仿
D.有以平而者——传:流传
2.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     )
① 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②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③ 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④ 然中或有一二语***近俚近俳
⑤ 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⑥ 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的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D.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