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韶幼而方雅,颇好奇节,有识者异之。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复转军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韶幼而方雅,颇好奇节,有识者异之。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复转军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韶幼而方雅,颇好奇节,有识者异之。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复转军正。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韶谏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王室,一战而扼其喉。加以主昏于上,民惧于下,于乱亡之,正在今日。方欲释之而去,以臣愚固,深所未解,愿陛下图之。”帝大悦,赐缣一百匹。及平齐氏,以功进位开府,封晋阳县公,邑五百户,赐牛马杂畜以万计。迁内史中大夫。宣帝即位,拜丰州刺史,改封昌乐县公。高祖受禅,进爵项城郡公,邑二千户。转灵州刺史,加位大将军。
  晋王广之镇并州也,除行台右仆射,赐彩五百匹。韶性刚直,王甚惮之,每事谘询,不致违于法度。韶尝奉使检行长城,其后王穿池起三山,韶既还,自锁而谏,王谢而罢之。高祖闻而嘉叹,赐金百两,并后宫四人。平陈之役,以本官为元帅府司马,帅师趣河阳,与大军会。既至寿阳,与高颍支度军机,无所壅滞。及克金陵,韶即镇焉。晋王广班师,留韶于石头防遏,委以后事,几岁余。征还,高祖谓公卿曰:“晋王以幼稚出征,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于是进位柱国,赐奴婢三百口,绵绢五千段。
  开皇十一年,上幸并州,以其称职,特加劳勉。其后,上谓韶曰:“自朕至此,公须鬓渐白,无乃忧劳所致?柱石之望,唯在于公,努力勉之!”韶辞谢曰:“臣比衰暮,不宜作官人。”高祖曰:“是何意也?不宜者,是未用心耳。”韶对曰:“臣昔在昏朝,犹且用心。况逢明君圣朝,敢不力竭!但神衰精微,官事非驽马蹇驴所逮。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昏忘又多。岂敢自宽,以速身累,恐以衰暮,亏紊朝纲耳。”上劳而遣之。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仍为长史。岁馀,驰驿入京,劳敝而卒,时年六十八。高祖甚伤惜之。(《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谢而之——罢:停止
B.上并州——幸:宠幸
C.加劳勉——特:特此,特别
D.非驽马蹇驴所——逮:达到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韶“刚直”的一项是(     )
①以臣愚固,深所未解,愿陛下图之 ②王甚惮之,每事谘询 ③韶既还,自锁而谏
④留韶于石头防遏,委以后事    ⑤柱石之望,唯在于公 ⑥驰驿入京,劳敝而卒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韶年幼时气度高雅,人们认为他与众不同。随武帝征伐齐国时,王韶直言劝谏,武帝非常高兴,大大地赏赐他。
B.王韶在攻克金陵后,被留在城中负责防卫,处理晋王的后事。几年后回到京城,高祖高度赞扬王韶,封他为柱国。
C.征伐陈国时,王韶任元帅府司马,与高熲一起指挥军队。高祖认为他辅助幼主有功,封柱国之位,赏给他财物一批。
D.皇上幸临并州时,王韶请求辞官。皇上同意他的请求,并给予慰劳。一年多后王韶入京时劳顿而死,皇上深感痛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王以幼稚出征,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敢自宽,以速身累,恐以衰暮,亏紊朝纲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B
4.(1)晋王在年幼的时候带兵出征,最终能攻克吴越之地,平定局势,这是王韶辅助的功劳啊。
  (2)(我)哪里敢放松自己呢,只是因为(这样)才导致身体劳累,又担心因年衰力薄而使朝纲紊乱罢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巡抚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竞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余族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时周之。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与余族祖绵庄为至契,绵庄好治经,先生晚年亦好治经,曰:“此人生立命处也。”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又七日而先生殁矣。先数日,裒囊中余钱,召友朋酣饮。醉,辄诵樊川“人生只合扬州死”之句,而竞如所言,异哉!
  先生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论曰:余平生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抚闻其名,招之——试:考核
B.招之试,之——才:认为……是人才
C.窘极,则以书米——易:交换
D.窒其躬,其学——传:作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家益贫——则书易米
B.夜夜如是,谓“暖足”——人争传写
C.而涩思,当俟异日耳——莫贫敏轩
D.学尤精《文选》——窒其躬,传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文木先生“性复豪上”的一组是(     )
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 ②遇贫即施       ③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④窘极,则以书易米   ⑤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 ⑥裒囊中余钱,召友朋酣饮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木先生即《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穷困一生的故事。
B.文木先生因为不满巡抚,故而不赴朝廷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乃至终生不应科举。
C.对时文之事,先生嫉恶如仇,而与作者却相处甚契,与好治经的绵庄也结为至交。
D.先生自有笔墨在胸,而在行李之中不带笔砚,真是风流之至,这是一般人的眼光不能评价的。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袁州州学记
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择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优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陋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吁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人结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圣君,俾尔由痒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李觏: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自称“南城小草民”,《宋史》本传中称他“俊辩能文”。②祗:恭敬。③尼:停止,阻止。④舍菜:指开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假官借师,具文书——苟:小心地
B.诵弦声——亡:没有
C.闻而是之,议以合——克:能够
D.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效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的教育的正面作用的一组是(     )
①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 ②武夫健将,卖降恐后  ③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
④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⑤俗化之厚,延于灵、献 ⑥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皇帝下令让州县建立学校,地方官员积极响应,有尽心竭力、恭敬地顺从皇帝旨意的,也有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敷衍了事的。
B.推行儒学,会使得功劳大的大臣,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武器;会使得在野之人敢直言,且不避生死。
C.在学校落成使用了一些日子后,在宜春讲学的作者发了一番议论。作者认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从而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D.李觏记叙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无择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学馆破败、孔庙狭窄的现状,决定兴建一座新学馆的过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旧夫子庙,陋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日也。
  汝生于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衣鲜食甘,嗔喜任意,骄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今日囚服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物不可凌。此宜谦以守身,二也。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苦苦积累,且吾此番销费大半。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倘嫁于中等贫家,须与妆田百亩。至庶妹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内外出入,谨其防闲。此桑梓之义,五也。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得尽养,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注]①李应升(1593—1626):字仲达,号次见。明朝南直隶江阴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御史,为东林党人,敢言直谏,多次上书弹劾权奸魏忠贤,入狱而死。②韦弦:意谓佩韦弦可调整自身之不足。语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③防闲:防为堤坝,闲为兽栏。泛指防范。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书数言以汝——告:告诉
B.不肯布旧之衣——服:穿
C.神明之矣——殛:诛杀
D.以我志——负:违背
2.下列各句,全都属李应升劝诫儿子学会做人的一组是(     )
①人不可上,物不可凌②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③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④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⑤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⑥至庶妹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因敢言直谏被阉党所害而入狱,他不向阉党屈服,决心一死以报朝廷,因此写下了这封信,教育尚未成年的儿子。
B.作者信中指出儿子身上存在的毛病,要求儿子励志勤学,认清毛病存在的危害,改正缺点,学会做人。
C.作者在信中叙述了自己的两点遗愿:一是希望儿子整理自己留下的文稿,二是希望将来把自己葬在父母墓旁。
D.作者要求儿子要孝敬长辈,善待庶妹,兄弟三人要平分家产,谁也不要想多占一点,要以公平之心继承家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庶妹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新唐书·虞世南传》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二十七)
  [注]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荔行——高:推崇
B.而博不及也——赡:丰富
C.故议者晋二陆——方:正直
D.与秦王俊交之——辟:征召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     )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虞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陇右地震,采取郡国不来贡献,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帆山子传袁枚真州有逸人日帆山子,姓员,名墩,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彼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狭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佛舍。帆山,其一也。呜呼,仁哉!
  [注]①咀噱(wàjué):笑谈,笑话。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持论快——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我矣——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无方:不行礼义
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     )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⑥椭狭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文章结尾称赞帆山子有仁爱之心,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一个“真气盎然”的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