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节)
  【注】①司空城旦: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被)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桀纣之民不之使而归汤武
  ②于是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①何?上下之分也
  ②不为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①景帝知太后怒固直言无罪
  ②汝之纯明不克蒙其泽乎
D.①诸齐人《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②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C
3.D
4.B
5.(1)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君。
  (2)此后学者没有敢讲明秉承天命、放逐诛***一类事情的。
  (3)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解释下列词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感慨之矣( )
②终于尽( )
取诸怀抱( )
之所欣( )
⑤夫人之相( )
⑥况修短随( )
⑦犹不能不以之怀(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文字着重议论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问题。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章的第二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作者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苏轼被贬的遭遇,分析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毳(cuì)衣:皮衣。②沆砀(hàng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二节写湖中雪景,下列评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B.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令人惊叹。“上下一白”的“一”字,“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是强调雪中景物数量之少,以此反衬出境界之空旷。
C.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是从小到更小,直到微乎其微。“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
D.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3.后两节写了赏雪之人,下面的评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却已有人先到了,故而作者感到意外的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然发之于二客,实则为作者的心声。
B.第二节文字是写湖心亭赏雪之人,表现作者人生知己难得的深沉感慨。知己难遇,故而本来不会饮酒,面对此景此人却不可不饮。
C.文末写“舟子”“喃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透露出船家与“相公”在思想感情上并不是一路,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也反衬了独来独往之落寞。
D.末尾处借船家之口,点出一个“痴”字,所谓“痴”正是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更有痴似相公者”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借此来反衬相公之“痴”,似贬而实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宫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者昔贤,妄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其人——当:充当
C.有三四序而不者矣——累: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
2.下面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无力
D.今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坦向焉
3.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公戒而舍之。巫现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县大——耸:震惊。
B.以公少年之——易:更换。
C.甲不能士——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其役——蠲:免除。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中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放生饥荒,安抚、转运使职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