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武昌九曲亭记[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武昌九曲亭记[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上海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1.写出下列加粗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子瞻杖策载酒 _____________
(2)酌酒相 _____________
(3)然将西山 _____________
(4)西山之始具 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C.北虽敬,实则愤怒。
D.妾不帛,马不食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5.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拄着竹杖;
  (2)问候,慰问;
  (3)到……去;
  (4)美景。
2.C
3.(1)他们一直走到深山的尽头,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休息。
  (2)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小,不足以容纳众多游客。
4.B
5.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相同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同处:《前赤壁赋》是将短暂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态度;同时还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主旨的背景宏阔深远。而本文除表现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之外,也隐含了对苏轼于逆境中依然保有兴废利众,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的赞许。(对两篇文章的不同处,学生的回答不求面面俱到,能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六国论(节选)
[清]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刘:杀戮。
1.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3.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苏洵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辙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5.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郑 玄 传(节选)
  ⑴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⑵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⑶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⑷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⑸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注]:①乡啬夫:乡里掌听讼及赋税的官员。②图纬:汉儒多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③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④回、赐:指孔子学生颜回和子贡。子贡原名端木赐。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常学官(   )
②玄因从诸疑义(   )
③大将军何进闻而之。(   )
④遣使玄(   )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东无足问者——玄不受朝服,而幅巾见。
B.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从质诸疑义
C.入西关——闻玄善算,召见于楼
D.皆得未闻——得无教我猎虫耶?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⑸段中划线句“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的言下之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全文,概括郑玄的性格、品质。(每空不超过4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答刘仲鲁书
(清)马其昶
  ⑴往吾与足下游,至乐也。无旬日不见,见未尝不善相旌,过相敕也,不见未尝不思也。别久矣,吾之情犹是也。前足下过此,甚喜,以为可谋永朝永夕之欢,竟不能然。譬之饿者嚵焉求哺,终不得食,斯已矣,尝鼎一指而挥之去,此人之情,能无怨望者哉?
  ⑵辱书乞言于我,并承惠《中州名贤集》,多荷!多荷!仲鲁虚受之怀犹昔也。贤者进修之诣,岂一谈之顷所能测?又其昶方自愧德业无所就,虽欲效前时,有不知所为言者,顾盛指不可不答记。尝与孙佩公语:“境遇困人,贤者不免。”佩公深感动其言。盖非独贫约为困也,脱蓬累而之显,其困乃弥甚。《易》曰:“困于金车,吝。”孟子之称大丈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足下不移之操,吾既见其然矣,继自今当更有以观足下之处显也。《诗》不云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士未有不始终坚持一守而能有立于世者也。
  ⑶其昶开春即南返,自北归隐故山,与公等盖日远矣。天寒,惟朝夕珍摄。不宣。
  [注]①嚵(chán)焉求哺:意为小鸟饥饿,张口求哺。 ②尝鼎一指:满鼎的食物,却只能用手指头沾来尝一尝,不能吃饱。 ③《中州名贤集》:金代诗人元好问所编诗集。 ④指:通“恉”,情意。 ⑤蓬累:飘泊流落。⑥金车:古代诸侯亲迎时所乘的礼车。吝:悔恨。
1.下列分析文章第⑴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善相旌,过相敕”与下文内容有内在联系。
B.忆往昔交游,叙离别之情,使全文情理交融。
C.小鸟求哺的比喻突出了作者渴求相聚之情。
D.因为不能长期相处而心生怨恨乃人之常情。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能遇事就退缩,否则不能最终成功。
B.事情都有它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C.腐朽生活不能有开头,否则就不得善终。
D.浪费习惯一旦养成,到最后就难以克服。
4.第⑵段中引用《易》中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本文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葆。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予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夫子乎
B.风吹草低牛羊
C.其二子焉
D.图穷而匕
2.下列虚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B.子路拱而立
C.杀鸡为黍而食之
D.植其杖而芸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点下列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原句: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眷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联系全文,回答文章的中心思路及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虽然是语录体,但却表现了极强的文学色彩,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要的语言评述孔子弟子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