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秋九月,楚子围宋。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秋九月,楚子围宋。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①,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②,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①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②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解扬如宋——如:去,到。 B.郑人囚而献诸楚——诸:之于。 C.遂致其君命——致:传达。 D.臣之禄也——禄:俸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楚国包围了宋国的情况下,宋国人派乐婴去晋国求援,但晋国君臣态度不一,于是晋国没有马上出师相救。 B.晋国派一个叫解扬的人到宋国去,告诉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在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把解扬扣住交给了楚国。 C.楚王多次对解扬进行利诱,让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于是按照楚王的命令说了晋国不会出兵救宋。 D.解扬认为,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臣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国家的利益要靠君主的义和臣子的信。 3.把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D 2.C 3.(1)上天正在保佑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 (2)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弦高犒秦师 |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③,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骰。毅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注】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七十岁。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之子与师——与:参加。 B.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轻慢。 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 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鼓励。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B.①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②尔墓之不拱矣 C.①左右免胄而下 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D.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 )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④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对形势正确判断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词,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作好了战争准备。 5.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6.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没有。 C.愿足下更虑之——更:更加。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C.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3.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樊於期“激昂大义”的一项是( ) ①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已危在旦夕,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C.荆轲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作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这个计划,可谓急中生智。 D.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动得樊将军“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工以药淬之——淬:浸泡。 B.人不敢与忤视——忤:逆,对着。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晚,不早。 D.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登,乘。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为”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令秦武阳为副 B.复为慷慨羽声 C.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D.又前而为歌曰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派人将匕首用毒药浸泡。 B.荆轲等一个朋友与他一道去,可那人住得很远没有来,荆轲就一直等他,这受到了太子的猜疑。 C.已有武阳,还“有所待”,荆轲实感没有得力的助手就没有成功的把握,预示了失败的可能性。 D.太子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荆轲发怒辞决,赌气而出行,从中可以看出荆轲的气节和勇敢。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益发兵诣赵——益:增加。 B.秦王必解——解:懈怠。 C.窃言是非——窃:暗地里。 D.举筑朴秦皇帝——朴:撞击。 2.下列语句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诏王翦军以伐燕 ②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 B.①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 ②彼庸乃知音 C.①秦复进兵攻之 ②久之,作苦 D.①从者以告其主 ②重赦之,乃嚯其目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薰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竞以青词④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④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既:已经。 B.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登上。 C.严更笑不可抑——抑:控制。 D.殆佛门所谓“定劫”欤——殆:几乎。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乃复遣之使去 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B.①一老僧倾听久之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C.①而严竟以青词作相 ②而乃以嫚骂了事 D.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 ②荆轲和而歌 3.对“甲”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变徵之声”和荆轲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4.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严分宜、王敏斋二人阅读《荆轲传》时的不同反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性格。请简要概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