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③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 ④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
⑤独籍所***汉军数百人。 |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 呜呀!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 ] | |
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能 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业:继承……事业 C、敛不凭其棺 凭:凭借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尤:怨恨 2、下列句子划线的“之”字与其他三项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 ] | |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C、传之非其真邪 D、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这两段选文都以“呜呼”两个叹词开头,表明作者的感情变得更加强烈。 B、选文第一段写作者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的矛盾心情,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C、选文第二段主要表现作者痛悔、内疚之情,多用整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第二段选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表明作者因为十二郎之死的打击,更因自己身体状况特差,所以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 |
求己 贺贻孙 | |
为学者如山阴王雪湖之画梅焉,斯可矣。雪湖画梅,闭门端坐,内求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风韵于五指间。曾画一株在倪中丞厅壁,期年之后,墨气尚浮,游蜂飞蝶往来采食,华蕊皆尽。若是其神也! 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询于吴人,曰:“雪湖画梅有《谱》,在乎?”吴人误听,以为画眉也,对曰:“然,有之。西湖李四娘画眉,标新出异,为《谱》十种,三吴所共赏也。”仲房大喜,即往西湖寻访李四娘。沿门遍叩,三日不见。忽见湖上竹门自启,有妪出迎,曰:“妾在是矣。”及入问之,笑曰:“妾乃官媒李娘,有求媒者,即与话媒,不知梅也。” 仲房丧志归家,岁云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构崛,清古简傲,横斜倒侧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轴,曰:“得之矣!”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尝谓予曰:“吾学画梅二十年矣,向者贸贸焉远而求之雪湖。因“梅”而失之“眉”,因“眉”而失之“媒”,愈远愈失,不知雪湖之《梅谱》,近在庭树间也!” 予乃叹曰:“岂惟画梅哉!为学亦如是矣。本易也而求诸难,本近也而求诸远,不知道不离人,如水不离地。试反而求之寻常日用之间,庭除几席之内,随耳之所闻,目之所视,手足之所持行,参①于前而倚于衡②,瞻在前而忽在后,中边互见,左右逢源,虽与孔、颜觌面③一堂,不越于此矣。舍是而他求焉,是犹学雪湖之梅者不察其神韵之所在而徒冀蜂蝶之来食,骇世惊众,以为神也,岂可得哉!” “嗟夫!学者之惑也。厌其近且习者,欣其远且疏者,而不知忽于近者愈近而愈远,玩于习者日习而日疏也。惟行之而始至,即之而始亲,耳目近于眉而不能见眉,指近于腕而不能握腕,鸟习于空而不能喻于空,鱼习于水而不能喻于水,何怪百姓之日用而不知哉!日用不知,非果不知也,特遗己以逐物,不即物以明己,故不知也。设令一旦翻然内求诸己,未有不憬然醒,蘧然④觉,如获《梅谱》于庭树间也。”(节选自《豫章丛书·激书》卷二) 【注】①参:验证②衡:车辕前端的横木。③觌(dí)面:见面。④蘧(qú)然,惊喜貌。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 ] | |
A、期年之后——期:一周年,满一年 B、华蕊皆尽——华:美好的,华美的 C、即之而始亲——即:接近 D、设令一旦翻然内求诸己——设令:假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 ] | |
A、若是其神也——亦各言其志也 B、三吴所共赏也——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C、妾乃官媒李娘——今君乃亡赵走燕 D、舍是而他求焉——蟹六跪而二螯 3、不属于作者所指的“学者之惑”的一项是 | |
[ ] | |
A、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而求之 B、不察其神韵之所在而徒冀蜂蝶之来食 C、参于前而倚于衡,瞻在前而忽在后 D、特遗己以逐物,不即物以明己 4、下列有关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文章开头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王雪湖画的梅“招蜂引蝶”的神奇,其目的是为说世人由此痴迷求之而失作一张本。 B、“耳目近于眉而不能见眉”以下四句,排成铺陈,是用来强化“越是接近的东西越容易忽视,越不被理解”这一观点的。 C、“寻常日用之间”“庭除几席之内”“随耳之所闻,目之所视”“与孔、颜觌面一堂”等都属于文中提到的“庭树间”。 D、本文表面讲述龙仲房学画“求己”的故事,实则在于论学应“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知,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真知”的道理。 |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面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D.何可胜道也哉——胜:尽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 | |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险以远,则至者少 C.有怠而欲出者——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 3.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
[ ] |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遂与之俱出 D.此余之所得也 4.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游褒禅山记》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 B.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是为了配合说理的需要,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C.作者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全文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