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善心哭尽哀,人房改服 | 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 | ||||||||||||
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 | 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 ||||||||||||
1.C 2. C 3. C 4. (1)他十五岁就开始有文字方面的能力,曾经写文笺给父亲的朋友徐陵,徐陵非常惊奇。 (2)现今大概一个月,才开始翻供,宇文述有罪是明摆着的,怎能舍弃问罪? (3)他的同伙就拉走善心,于是就害死了他。 | ||||||||||||||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 ||||||||||||||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民生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1下列句子中划线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穷:不得志,不显贵 B、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垂:低下 C、矜名誉为可薄——薄:轻视,认为可耻 D、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放置,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 ] | ||||||||||||||
A、若季子不礼于其嫂——遂见用于小邑 B、惟德被民生而功施社稷——吾尝终日而思矣 C、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D、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描述了士人贫穷时备受冷落而得志时非常荣耀的情景。 B、魏国公出身名门,年轻时仕途就很顺利,当时的士人对他十分仰慕。 C、魏国公不是靠着侥幸而得富贵,并不特意夸耀自己获得的高官显位。 D、作者非常敬佩魏国公的品格与功业,于是写作了《相州昼锦堂记》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入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 1. 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指责国齐国君臣对百姓不负责任的行为。 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隋书 循吏》)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 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B. 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C.迥将宇文威来寇——寇:强盗 D.周太祖见而器之——器:器重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