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斋记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

苦斋记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4 月考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2]。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梀、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3],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4]。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5],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6],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1]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2]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3]栉滵(jié mì):水疾流的样子。[4]拊(fǔ):击打。[5]疏粝(lì):指粗劣的饭食。 [6]跼(jú):曲,屈。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率不能甘而善苦——大率:大概
B.其泄水皆石出——啮:咬
C.一旦运穷福——艾:停止,消亡
D.不可以蓬藋——御:抵御
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剑溪之水出——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B.倚修木啸——觉今是昨非
C.食之可以清酒——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名室曰苦斋——人虽欲自绝,何伤于日月乎?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都符合章溢先生所持苦乐观的一组是:[     ]
答案
举一反三
①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②彼之苦,吾之乐 ③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
④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⑤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⑥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1.D 
2.C
3.A
4.B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 ·隐逸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B.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C.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D.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不德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B.①每振施为务 ②作《师说》贻之
C.①士谦家富财 ②良曰:“长臣”
D.①士谦知固辞,得免 ②或百步后止
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李士谦“轻利重义”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②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③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④“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⑤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⑥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尊敬兄长
2、下列各组划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士有自京师来——然不敢辞,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告之——因蜀之资,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公独不识——欲须臾忘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流——如火热,如水之湿
3、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B、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D、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4、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湖阳军帅欲***其妻子。会汉兵日盛,湖阳惶急,未敢***之,遂得免脱。更始立,欲以宏为将,宏叩头辞曰:“书生不习兵事。”竟得免归。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时赤眉贼欲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皆称曰:“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帝甚重之。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宏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愿还寿张,食小乡亭。”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 (选自《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注:①寿张:光武帝即位后,封樊宏为寿张侯。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出伯升,宏因留不反——比喻
B.向之笑者咸求焉——借
C.故能上下力,财利岁倍——并、合
D.宏为人谦柔畏惧,不求进——苟且,随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出于此乎
B.引兵去,遂免寇难——学时习之,不亦乐乎
C.责家闻皆惭,争往偿之——陈胜,阳城人也
D.令出譬伯升,宏留不反——寿毕,请以舞剑,击沛公于坐
3.以下七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樊重父子品行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世善农稼,好货殖 ②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闾
④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 ③遗令焚削文契
⑤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⑥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⑦愿还寿张,食小乡亭
石奋传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汉书 石奋传》)
  注:①中涓:古代君主亲近的侍从官。②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小吏,高祖——侍:侍奉
B.子孙有过失,不谯让——谯让:呵责
C.虽齐鲁诸儒质行——质行:质疑(他的)行为
D.是以上乃亲尊礼之——尊礼:尊敬
2.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万石君“恭谨无与比”的一项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①号奋为万石君 ②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
③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④乃谢罢庆
⑤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⑥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卫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刚言:“礼有隆***,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丁:遭逢
B.部使者刚抚定——檄:文告
C.刚遣长子迟贼——喻:开导
D.刚显疏其恶,桧之——衔:怀恨在心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