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①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①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注释:①释褐:脱下布衣。②课:督促。
①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其相知(  )
(4)所忧者气而骄(  )
②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③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1)知:掌管,作……知县。
 (2)平昔:往常,过去。   
 (3)冀:希望。 
 (4)峻:高傲。(意对即可)  
②BD
③(1)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的政事却非常严格。 
 (2)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
④担心他恃才傲物。(意对即可)
⑤知人善任。(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击空明兮流光——溯:逆水而上
B.歌而和之——倚:循、按
C.方其破荆州,江陵——下:攻下
D.横槊诗——赋:一种文体
2.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愀——何以其
B.侣鱼虾友麋鹿——今安在哉
C.渺沧海一粟——此非曹孟德诗乎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寄蜉蝣天地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白露横江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今安在哉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知不可乎骤得
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外貌之下,这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C.全文不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D.就情感线索而言,文章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情感变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吏,政教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今乃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
  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后汉书?刘平传》) 
  注:①政教:政令规章等。②享:通“烹”,煮。③属:刚才。④烈士:此指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⑤服阕:指服丧完毕,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汉代任官者遭父母亡必须离职。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与贼——期:一定的时间期限
B.贼乃兵止——敛:收起 
C.白刃伏萌身上——冒:顶着,冒着
D.狱无囚——系:关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仲贼所***——秋以期
B.平狄将军庞萌反彭城——亦自缢庭树
C.常闻烈士,今见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
D.平倾其创血饮之——尔来车,以我贿迁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具体表明刘平“重诚信”“尽忠义”的一组是[     ]
A.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平扶待其母,奔走逃难
B.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 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C.常闻烈士,乃今见之 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 
D.“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 扶清萌丧,至其本县。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平是封建时代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推至诚,明信义,奉孝养,行德政 。
B.本文主要记载了刘平的三件事情:战乱逃亡,养弟女,弃己子;荒野遇贼,俟母食毕,如约诣贼;太守遭难,舍己为人,送丧到家。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刘平善于治理,政绩突出的一面:他任郡吏,属县有贼,所至皆平;任全椒长,以德役民,政治清明,百姓感恩,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
D.全文从德、信、能、绩等不同的方面折射出了刘平的一生,特别突出了他居难而操守不改,处变而笃行节义的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
  平 朝 出 求 食 逢 饿 贼 将 烹 之 平 叩 头 曰 今 旦 为 老 母 求 菜 老 母 待 旷 为 命 愿 得 先 归 食 母 毕 还  就 死
(2)把文中加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兒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博学善文——属:写作
B、不事上宫——私:个人的
C、或之共至酒坐——要:同“邀”,邀请
D、家务悉之儿仆——委:交给
2、以下句子,分别表明陶潜“不慕荣利”及“性嗜酒”的一组是[     ]
A、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②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B、①常著文章自娱 ②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C、①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②造饮必尽,期要必醉
D、①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②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他的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这说明陶潜出身于官宦之家。
B、从陶潜所作的《大柳先生传》的自况来看,他虽爱读书,但是读书不很深入,这也导致他的官位不高。
C、陶潜的最大爱好就是喝酒,但是因为家里穷,不能总有酒喝,他的亲朋故旧有时就置酒招呼他去喝,他去就一定要把酒喝完,并且目的是喝醉。
D、陶潜为人耿直自爱,“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就是很好的体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⑦藩邸,藩王的官邸。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日数千言——属,隶属
B.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胜利
C.欲以唐事召入翰林——故事,旧例
D.适足以之也——累,劳累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欧阳修才识兼茂,荐之秘阁——将有作,则思知止安人
B.闻者始哗不厌,久信服。——今其智反不能及
C.然后取用之——一夫作难七庙隳
D.与修注如何——橐驼非能使木寿孳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二)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仆所以留者——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B、***人如不能。——举:列举
C、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D、为大王不取也——窃:谦副词,私下里
2、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的字的意思,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待吾客俱——则斗卮酒
太子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3、下列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柏者,项羽季父也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段(一)中太子及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文段(一)中先是“变徵之声”,后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的高潮。
C、文段(二)中樊哙与刘邦的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侧重于斥责项羽“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D、文段(一)中的荆轲和文段(二)中的樊哙都是有勇有谋之人,但荆轲表现得有些急躁,而樊哙表现得更为勇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