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1)崔涂(85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1)崔涂(854~?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1)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2)矰:zēng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小题1:这首诗全篇皆实写“孤雁”,作者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5分)
小题2: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4分)
答案

小题1:①首联用“几行”归雁之“行”与下句中“独何之”之“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 ②颔联通过孤雁在暮雨中的动作、神情、状态,突出其孤。失群之雁,声音凄厉,呼寻伙伴。面对芦叶萧萧的池塘,影单心怯,几度盘旋,欲下未下,迟疑畏惧。③颈联,通过环境渲染来衬托其形单影只,突出其孤:月冷云低,孤雁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暗、压抑、恐怖的环境中飞行。(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小题2:最后两句写出诗人对孤雁的安慰与担忧:孤雁未必会遭暗算,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在安慰孤雁的同时也透露出对孤雁处境的担心。(2分)诗人以孤雁自喻,他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可抓住描述性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如“几行”“独”形成鲜明的对比;“呼失”写出了雁的孤独凄厉;“欲下迟”写出了雁的影单心怯;“云低”“月冷”渲染了雁的飞行环境,烘托出了雁的孤单;尾联用“孤飞”直接描述雁的孤单。
小题2: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注释,运用联想和想象,抓住关键词来描述最后两句大意, 由“未必逢”可体会出诗人对孤雁飞行环境的安慰;“可疑”可理解为忧虑,是对孤飞的担忧。作者写孤雁是为了暗喻自己的处境,故可根据孤雁的孤独、环境的险恶、孤飞的凄凉等方面来答出作者的感受。
举一反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履至尊而至六合,                  。(贾谊《过秦论》)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3)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5)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8)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文后各题
[越调]柳营曲·范蠡①
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捻②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②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小题1:此曲塑造了怎样的范蠡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故地重游
金•元好问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小题1:本诗第三四句与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关,请写出末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1分)
小题2: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3分)
小题3: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能带起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5分)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小题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小题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