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回答问题。(6分) 书 边 事张 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小题1:请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回答问题。(6分) 书 边 事张 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小题1:请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回答问题。(6分)
书 边 事
张 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小题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小题1:(6分)⑴(2分)“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1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1分)。
小题2:(4分)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炼字题属于揣摩作品的语言,解答时要抓住所用手法,分析手法所带来的表达效果。一个“倚”说明边塞战士的精神状态非常之放松,毫无紧张,从后文看,则可知边塞和平。
小题2:
试题分析:本诗的感情可以有两个角度,作者首先写道边塞的景色,突出边塞的祥和气氛和边塞景色的奇绝,表达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最后一联则提到“蕃情”,表达了渴望民族永远团结的心愿。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小题1:上阕“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3分)
                                  
小题3: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声声慢 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三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这首词名为“秋声”,词中共写了哪几种秋声?在描写秋声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问题。(8分)
天净沙·闲题
吴西逸
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1:《天净沙·闲题》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4分)
答:                 
小题2:这两首元曲在结尾的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
小题1:词的上片,诗人为了凸显“六代兴亡如梦”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下片提到了“渔翁”的形象,请简要赏析这一形象,并说明诗人写到这一形象的用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小题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