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 江 红刘克庄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 江 红刘克庄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小题1:上阕“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3分)
                                  
小题3: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
夸张、比喻(1分)。传神地显示了草拟文书时笔走龙蛇、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和踌躇满志的精神状态(2分)。
小题2:
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翻滚,高大的战船正在抢渡(2分)。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两军交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1分)。
小题3:
上阕,以李广自况,表达了虽有战功却不获封赏的怨愤之情(2分);下阕,通过叙写温书、课子、懒得整理旧时诗文疏奏等貌似闲散的生活,表达了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在盾牌鼻纽上磨墨,则进一步显示出当时军情的紧急和他的才气纵横,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而如龙蛇走势的字迹还没有干呢!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借代),答对其中一种得1分;答对其中两种得2分;多答不扣分。扣住“比喻”、“借代”或“夸张”手法分析作用且表述准确,则再得2分。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只需将相关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奔腾,高大战船正在抢渡。这二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
小题3:
试题分析:史载刘克庄从军建康李珏军幕时,由于前线泗上兵败,朝野皆主“以守易战”。刘克庄建议抽减极边戌兵,使屯次边,以壮根本。“主谋者忌之”,即自行辞职归里。由于这一次辞去军幕,使他一生未能再直接参与同敌人的战斗。所以每当追忆到这段军旅生活时,既神往,又遗憾。不过总的看来,词的上片的基调还是昂扬亢奋的。下片抒写的是诗人愤郁塞胸时发出的悲凉深沉的哀叹。结语用春秋时郑大夫烛之武语。《左传》僖公三十年载:烛之武对郑文公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里意为虽有“从戎之兴”,无奈力不从心。表面上怨叹流年,实际上是感叹壮志未酬,不能一展抱负,用的是曲笔。答题方面:感情,3分;答出其中(①虽有战功却不获封赏的怨愤之情,②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一种,得2分;两种,得3分;意对即可。若联系诗句作答,则再得1分。
《满江红》赏析:这首词原有自注:“忽动从戎之兴”,即作者忽然产生从军杭金的念头。
词的上片从对往日军营生活的回忆写起。“记当日”表明时间是回忆往日,写自己担任军门工作时的威武之气,当时刘克庄在李狂幕府做文书,被誉为“烟书檄笔,一时无两”。他本人也颇为自负,正所谓“少年自负凌云笔”。接下来“磨盾鼻”三句,显示出自己写文书时的文思敏捷,倚马可待;“铁马”两句源自于陆游《书愤》一诗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晓嘶”和“夜渡”相对,表明强敌压境,战斗紧迫,对仗工整。最后“有谁怜”三句,是借“李广难封”典故表明自己曾经满怀壮志,最后却是无功而归,充满怨愤和遗憾之情。总体看来,上片在回忆往日情形时经历了由高昂到怨愤的情绪过程。
下片是抒写诗人心中悲凉深沉的哀叹之情。诗人现在已是无路请缨,“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正话反说来倾诉心中的愤慨。第一句说那些杭敌恢复的方略和军中生活的记录,已经零落殆尽,而自己也没有心思去整理。只能靠着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这句与辛弃疾《鹤鸽天》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都是一种无奈之情。“生怕”两句写出过去遭遇给作者留下的伤痛,不但自己不谈,而且连客人也要避之。末尾一句语出烛之武:“臣之壮也,扰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看似叹息时光流逝,实际上感叹的是自己如今壮志未酬身先老,运用了曲笔的手法。
整首词风格与辛词极似,在慷慨淋漓之中满含悲凉深沉之哀叹。主题是要收复中原建立功名,曲笔的运用恰当地表现了英雄失志却又不甘寂寞的思想。
【一诗一得】
正话反说:类似于反语,立意较为含蓄,如本词的第二句,作者极力写自己放弃抗敌大计,一门心思致力于温习茶经香谱、教孩子诵读《花间集》这样平庸日常的琐事。一个“时时”,一个“生怕”,从反面表达了自己恢复山河的抱负难为所用的无奈和悲哀。这种无奈和悲哀对于作者来说,难以直面,只能出以自嘲的口吻。这正话反说的背后,有着作者对时光虚掷、壮志难酬的深沉伤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声声慢 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三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这首词名为“秋声”,词中共写了哪几种秋声?在描写秋声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问题。(8分)
天净沙·闲题
吴西逸
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1:《天净沙·闲题》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4分)
答:                 
小题2:这两首元曲在结尾的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
小题1:词的上片,诗人为了凸显“六代兴亡如梦”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下片提到了“渔翁”的形象,请简要赏析这一形象,并说明诗人写到这一形象的用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小题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11分)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小题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