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豁然阁程俱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扁舟还北城,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豁然阁程俱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扁舟还北城,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小题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描写了一幅晚霞漂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前倾、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
小题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自然景物的关键词,然后根据诗歌意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组织答案时要以“本诗描绘了一幅…的图景”为模式。关键词如“云霞”“飞帆”“千顷”“雨”等,“云霞”“西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晚霞斜阳的图景,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首诗歌是作者游览豁然阁所写,由“扁舟还北城”可知,作者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或尽剡溪兴”借助因晋王子的性情率性潇洒而得名的剡溪,来抒写自己摒弃世俗、率性而为、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组织答案时,先分析景物后分析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思赠远
王涯
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①边人不见,拂云堆②畔战初酣。
【注】①“走马台”系指汉时张敞“走马章台街”之事。②拂云堆,在朔方,指代征战之地。
小题1:诗的一、二句中哪两个字最为生动传神,,为什么? (4分)
小题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完满地表达了“秋思赠远”的题意,请加以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小题1:诗歌颔联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张先在当时有一个绰号叫“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小题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 清弋江②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 我心悬旆④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5分)
小题2: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6分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小题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采用了什么手法?(3分)
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