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汉 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小题1:本诗作者着意写下一个“断”字,它有哪些含义?(5分)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汉 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小题1:本诗作者着意写下一个“断”字,它有哪些含义?(5分)小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小题1:本诗作者着意写下一个“断”字,它有哪些含义?(5分)
小题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却不同,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5分)
答案

小题1:“断”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包含了音书的断绝、空间的悬隔、时间的久远等意思。
小题2:这是一种内心矛盾心理的反映,一方面思念亲人,归心似箭;另一方面因为贬居岭外,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又时刻担心他们的命运,怕他们因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样写符合前面两句所揭示的情境。(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小题2: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村 居  (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1)陂:山坡;(2)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
小题1: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6分)
                                                                                
                                                                                
小题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
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小题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5分)
小题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小题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小题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小题1:这二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4分)
小题2: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1],空戴南冠学楚囚。[2]
[注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注2]“南冠”  “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仿佛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
B.第三句以”残星”写时辰,晨星寥落,曙光初现;以“雁横塞”点时令,南归的秋雁正在掠过北方的天空。
C.颈联写触目所见:竹篱旁边,一丛丛紫艳的菊花似开未开;水塘旁边,一朵朵凋残的莲花花瓣落尽。
D.尾联使用两个典故,言简而意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京城,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用”凄清”二字,表面上是写秋意的清冷,实际上则是借此衬托诗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B.“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写动景,“人倚楼”写静态。视听结合,动静有致,颇具匠心。
C.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构成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D.“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