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桥萧立之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小题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5分)小题2:结合

第四桥萧立之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小题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5分)小题2:结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第四桥
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小题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5分)
小题2:结合最后两句赏析这首诗在写景方面运用了那些艺术技巧?(6分)
答案

小题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傲岸不羁、逍遥洒脱、寄情山水、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2分)秋天的夜晚,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自”和“孤樽”刻画了一个旁若无人、傲岸不羁的形象;“无人管”和“柔橹”之声表现诗人此时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轻松愉快。(3分)
小题2:第三句“一江秋色无人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让人联想到苏轼《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意境。形象地描绘出江上令诗人陶醉的幽美景色。(2分)第四句巧妙地运用比喻,轻柔的橹声犹如人在呢喃自语(2分)
既反衬出深夜的寂静、夜色的幽美,又表现出诗人自己心情的轻松愉快。(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诗人一开始暗用晋人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的典故,为自己画了一幅旁若无人,傲岸不羁的自画像,显得十分潇洒,虽然是“孤樽”,却无“独酌无相亲”的寂寞感。第二句写景,将近处的荻花、洲渚,远处的平林和天上的明月,构成了一幅幽静的秋夜图,十分洗炼而又简洁。第三句令人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的一段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末句最有情韵,轻软的橹声犹如人在呢喃自语,既反衬出深夜的寂静,夜色的幽美,也表现出诗人自己心情的轻松愉悦。
点评: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小题2:试题分析:赏析诗最后两句的写景技巧,就是要考虑写景的手法,即怎样写景的。第三句“一江秋色无人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让人联想到苏轼《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意境。末句最有情韵,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轻软的橹声犹如人在呢喃自语,既反衬出深夜的寂静,夜色的幽美,也表现出诗人自己心情的轻松愉悦。
点评:对诗人怎样描写的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般应围绕这样几方面:一是修辞手法,主要考虑是否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二是表现手法(描写手法),考虑是否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等。三是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不是间接抒情。具体答题时,还应注意审题,搞清题目要求,弄清答题数量。比如,本题问的是哪种手法写“心事”的,意味着只能答一种,而不能答几种,这一点应特别注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小题1: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小题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答张十一  韩愈 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④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瘴:炎热的瘴气
小题1: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3分)
小题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小题1: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简要作答。(2分)
答:  
小题2:以第一小节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本诗在艺术手法上的妙处。(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小题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