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题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                                  
在诗的结尾与这两句相照应的诗句是:                            。(4分)
小题2:若将“误落尘网中”的“尘网”改为“罗网”,为什么不好?(3分)
答:                                                                           
                                                                               
小题3:在一次读诗会上,有位同学将诗中“桃李罗堂前”一句理解为“堂前桃李满桌”,你认为他的理解是否合适,请结合前后诗句说出两个理由。(4分)
答:                                                                           
                                                                               
小题4:从诗中看,作者归隐田园后,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心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5分)
答:                                                                          
                                                                  
答案

小题1:诗抒发了作者对入仕的悔恨,对归隐的向往的情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分。共两空,每空2分)
小题2:“尘网”的意思是“尘世的拘束犹如罗网”。若改为“罗网”,就削弱了“尘世的拘束”这层意思(3分)
小题3:答案示例:“榆柳荫后檐”是说屋后种的是“榆柳”,“桃李罗堂前”与这一句对举,应理解为“桃李列植在堂前”。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一层的描写来看,前两句是写屋前屋后的景象,后四句是写乡村的生活,所以,将“桃李罗堂前”理解为“堂前桃李满桌”也不合适。
小题4:作者心情是愉悦(轻松、闲适)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对田园居所和乡村环境的描写表现出来的;也有直接抒发出来的。(5分。心情1分;通过描写表现,2分;直接抒情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要理解“羁鸟”“池鱼”的比喻义,诗歌借这两个形象比喻自己,将“旧林”“故渊”比作自由的生活场所。理解了这些比喻义,本题不难了,第二空也就很容易填出来了。
点评:诗歌鉴赏历来是个难点,用填空的形式来考查有利于引导考生理解诗歌,降低了解题的难度,对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很好处。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本题要理解“尘”的深刻含义,还要结合陶渊明“脱俗”“避世”的特点来理解。
点评:这是考查诗歌炼字的一种变式题,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诗歌中的关键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优美语言的能力。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从对举的手法来分析,本句是与“榆柳荫后檐”对举的,所以不可能是“桌上”。其次应从诗歌层次上来分析,
点评:本题是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变式题,命题形式新颖,用考查理解诗句的形式,结合现实生活,让考生判断并分析正误,这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的创新性。
小题4:
试题分析:理解本题首先从关键词入手,“无尘杂”“有余闲”“返自然”这些词直抒胸臆,表达了高兴之情。再从对田园快乐生活的描写,对田园清静环境的描写也可得出“高兴之情”。
点评:鉴赏诗歌的主旨有多种方法,从关键词句分析,结合注释、作者、写作背景分析,本题首先要分析关键词,然后结合诗人的身世,就可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诗是诗人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写的。
小题1:这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本诗三句不着“雪”字,却处处在写雪,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或从哪些角度)来写雪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对卞之琳《断章》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小题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定风波·红梅①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②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所作。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小题1:“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答:                                                                      
小题2:“诗老不知梅格在”,请找出两个体现红梅“梅格”的句子。(2分)
答:①                            ②                       
小题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小题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5分)
小题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