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和沈石田落花诗唐寅(明)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和沈石田落花诗唐寅(明)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和沈石田落花诗
唐寅(明)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小题1:这首诗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巧妙?试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小题1:空,又(1个1分,共2分)“空”字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1分)“又”说明这种怀材不遇,无法施展抱负的打击并非一次。(1分)
小题2:用典(1分)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分)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古人炼字,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因此颈联中“空”“又”这两个字用得好。先释词义 ,明手法;后描景象、摹情态;最后点作用、表感情。
点评: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语气词。
小题2:试题分析:“王昭君偏遇毛延寿”讲的是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著名的美女,因为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毛延寿故意画得很丑,匈奴来和亲,元帝根据画像的美丑选定了“丑女”王昭君,等到见到真人才知道是绝色美女,汉元帝后悔莫及,一怒之下***了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张丽华是南朝陈后主的贵妃,极其美貌,隋统帅晋王杨广仰慕美色,因而发兵南朝,派遣高颎先行入城,收图籍、封府库,并索张丽华。高颎认为:“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妃,今岂可留张丽华。”于是在清溪旁将张丽华处斩。从此杨广恨透了高颎,也埋下了后来***高颎的种子。可见诗的颔联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和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的典故。诗人将自己和王昭君和张丽华自比,“偏遇”和“难留”两词,把诗人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情感表现出来。
点评:本题的考查内容涉及两个考点,一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对于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要知道诗歌表达技巧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并清晰地了解这些内容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这样,就能根据对诗句的具体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另一个是考诗歌的思想感情。对此,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或关键词语,如本题中的王昭君、张丽华,“偏遇”和“难留”等词,抓住这些去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都城元夕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毛滂:北宋衢州人,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殿的屋脊。
小题1:这首词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答:                                                                     
小题2:全词主要抒发词人怎样的感情?上片与下片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剪梅·(南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   
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③元:通“原”。     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小题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
B.“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
C.“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D.“束缢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
小题2: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  
小题3: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00字左右)(1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送剑与傅岩叟①
辛弃疾
莫邪②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注:①傅岩叟:稼轩友人。②莫邪:古代名剑。
小题1:诗中描写了怎样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请你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在此诗中的运用。(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题1:本诗对小松的描写可谓精炼传神,请结合前两句中“刺”与“出”字,简要分析小松的特点。(3分)
小题2:后两句所写“时人”又有怎样的特征?(1分)
小题3: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写一段议论文字。(20分)要求:①论点明确  ②论证有力,使用两种以上论证方法  ③300字左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这首诗情景交融,结合诗的第二联作具体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