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小  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题1:本诗对小松的描写可谓精炼传神,请结合前两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小  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题1:本诗对小松的描写可谓精炼传神,请结合前两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题1:本诗对小松的描写可谓精炼传神,请结合前两句中“刺”与“出”字,简要分析小松的特点。(3分)
小题2:后两句所写“时人”又有怎样的特征?(1分)
小题3: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写一段议论文字。(20分)要求:①论点明确  ②论证有力,使用两种以上论证方法  ③300字左右
答案

小题1:“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 “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小题2:眼光短浅
小题3:多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要将“刺”和“出”的本义,和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分析清楚。相关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清楚。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一般的人就只是目光短浅,只有等小松真的长成了大松才会发现。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为:①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小题3:试题分析: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本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自选一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就是一篇小型的议论文,在作文时,不要求面面俱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举一反三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这首诗情景交融,结合诗的第二联作具体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题: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①。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释:①缟袂绡裳:缟(gǎo)袂(mèi):素绢的衣袖。绡(xiāo)裳:薄绸的下衣。缟袂绡裳,多指妙美女子的着装。
小题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 分)
答:                                                                          
                                                                               
小题2:“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两句,分别采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6 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小题1: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
小题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楼月夜闻笛       
刘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①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小题1: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诗的颈联(第三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11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小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