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江陵使至汝州①王建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②离家麦熟还。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注】①本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江陵使至汝州①王建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②离家麦熟还。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注】①本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陵使至汝州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本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时写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离王建的家乡颖川很近。 ②寒食,即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小题1:这首诗的第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3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天气晴朗,麦子一片金黄,(1分)山峰青如染出,轮廓鲜明。(1分)3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小题1:作者出使江陵返回故乡,临近汝州时,看到金黄的麦浪,听到随行的商人说远处的青峰便是汝州的山峦,心中涌起了一种激动的喜悦之情。(或:兴奋的情绪、亲切的感情)4分。结合全诗分析,2分,点出思想感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弄清楚答题的范围,是诗歌的第二三句,再从答题范围内选取有用的信息,题目问的是画面,那么有用的信息应该是物象。所以,应该选出“麦熟”“日暮”“数峰青”,按照时令、时刻、地点、物象的排列顺序,我们整合一下:一个初夏的傍晚,在夕阳的映衬下,山峰青翠,麦子金黄,一切都给人一种清新和恬美的感觉。
点评:本题是形象类题目,只要求学生整合出画面就行,且设题范围较为明显,所以难度不大。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注释和背景的介绍,我们知道是个中提到的汝州跟作者家乡很近,而作者又是出使经过,心中的喜悦之情自不待言。而更加令作者感到愉悦的是他满眼的美景——青山绿水,更有金色的麦子。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指向十分清楚,诗歌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作者内容比较单一,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赏析】
这首纪行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今河南汝州市)时写的。
第一句是回望来路。巴路,指的是通向江陵、巴东一带的道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但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蜓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主要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
“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仿佛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而此行往返程途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言外。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色。“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神。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能给人以美感和新鲜感。人们甚至还可以从“数峰青似染”想象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好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文成小题。(11分)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 夜傍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小题1:诗中描绘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5分)
小题2: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认同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 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小题1:就诗歌表达主旨而言,这首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4分)
小题2:清代纪昀评价这首诗:“唐人梅诗不似宋人作意。此首特有情韵。五、六最佳。”
有人说,第六句中的“蜂”字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妙用。(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九 江 闻 雁
陈 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⑴本诗首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⑵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得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1: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2:第三联写人世悲欢,真切感人。读到此处,你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哪两个字传达了作者此时的情怀?(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望岳》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小题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小题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