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秋发庾岭汤显祖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秋发庾岭汤显祖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秋发庾岭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
小题1:请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的写景角度和意境特点?(6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5分)
答案

小题1:首联以枫叶转秋、蝉声渐隐从视听角度点明了节令时间,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颔联远眺树影如云,暮霭徐徐升起,近看江花带露,在夕阳中渐趋迷蒙。从远近角度进一步渲染出暗淡苍凉的江南秋景(写景角度和意境特点各3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1:“孤鹊”既是实写(1分),也是作者自喻(1分),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伤感(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1:本题包含两问,一问是写景角度,包括远看、近看等,一问是意境特点,因其为秋天,又有凉蝉等意象,所以关键词应为凄清。找准意境特点的前提是找准意象。
小题1:孤鹊这一意象,给孤独、凄清的感觉,而这也正是作者的内心的写照。所以这一意象也是作者的借物抒怀。关键词是自喻。
枫叶沾秋影,凉蝉夕晖。”起句点出时令。南方农历九月枫叶已略带秋色;时值黄昏,蝉声也归于沉默。枫叶入秋,如火如荼,本来应该是极美丽的景致,作者却由此感受到了萧瑟的秋意。蝉饮风餐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君子请贫自守的象征,如今,它也被阵阵寒意包围了,再也唱不出轻快的歌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起首这两句便为全诗奠定下了悲怆的基调。不过,夕阳虽暮,犹有余光,这里一个“晖”字用得巧妙,给苍凉的画面抹上一层淡淡的暖色。全诗就在这一寒一暖两种色彩的交织下逐步展开。
第二联“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两句写两岸景色。远眺树影如云,暮霭徐徐升起;近看江花带露,在夕阳中渐渐趋于迷蒙。像《题大庾岭北驿》一样,依旧是写秋色,写黄昏,但苍茫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尽管此时的梧桐和江花多少还沾染着几分观赏者暗淡的愁绪,而色彩却显得柔和多了,明快多了。毕竟大自然是美的,它可以帮助诗人暂时忘掉内心的创伤。
颈联是一个转折:“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整个画面由静而动。诗人伫立船头,观赏沿途景色,两岸山色随小舟的行进而不断地变换着色彩;粼粼的波光,在夕阳的照耀下似乎洒满了游子的衣襟。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此时似乎有一种宠辱皆忘的情致。
可是,贬谪的痛苦很快又涌入心头:“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冷月徘徊,孤鹊南飞,斑斓的色彩一扫而空,画面复归于沉寂,而且更冷更静。在前三联中隐藏着的悲哀的心绪,此时便如江水一般汹涌澎湃。作者一“孤鹊”自喻,说尽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平。读来真另人伤神至深。
宋之问与汤显祖,两者时跨三四个王朝,历时六七百年,一个因委身奸佞武三思、张易之等,一个因上书得罪于当朝权贵,结果是双双被贬而过大庾岭,都写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优美五言律诗。通过对读,我们可以看出:宋诗格调低沉哀惋,汤诗格调激昂奋发;在景物的抒写与寄托中,汤诗显得更委婉含蓄,宋诗更景中寓情。
举一反三
诗歌鉴赏题:(5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小题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2分)
小题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小题1: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任选一句为例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小题1:词中所写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从词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5分)
小题2:词中哪句表达了对世人的告诫?对此,你有什么感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旧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 ①远扬:高处和长的枝条。②觇:观察。③泉脉:地层下伏流的水源。④觞:酒杯
小题1:诗人在诗歌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
小题2:在表达方式上结尾两句与前六句有何不同?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尾联的意思。(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小题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